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有木器制作、金属加工、纺织刺绣等。雕刻和刺绣的各种动物、人物、花木、日月星辰,内容丰富,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柯尔克孜族的超凡智慧与才能。

柯尔克孜族用黄金、白银、红铜镶嵌制造的耳环、戒指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用铁、铜制造的餐具和生活用具,如茶壶、锅、刀剑、钮扣、铃铛等,工艺精致、结实耐用。在饰物和器皿上多雕刻动物和龙的形象。

柯尔克孜族以善制毡制用品著称,几乎家家都有的帏幔(突西吐克),是历史悠久的室内装饰品。柯尔克孜族的草编织品种类很多,大都用芨芨草编制而成。这种编织品就地取材,工艺简单,经济实用,既是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又是独有的手工艺品。

柯尔克孜族妇女善于编织和刺绣,主要有壁毯、围帘、头巾、手帕、床上用品等。柯尔克孜族马背上总是驮着一条编制非常考究、小巧精致的“胡尔俊”,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百宝囊”。

柯尔克孜族多戴下沿镶有一道黑布或黑平绒的小帽,冬季则戴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皮帽。男子上着锈有白色花边的圆领衬衫,外穿用羊皮或蓝、黑色棉布作成的“袷袢”,腰束皮带或绣花的布腰带。下身内穿衬裤,外穿蓝、黑色条绒布和其它布做的宽腿长裤。一般冬季多穿毡靴、毡袜。老人在冬季喜欢穿皮裤和自制的轻便船形皮鞋。妇女多穿连衣带折长裙,裙外罩有用丝线绣有各种图案花纹、缀有银扣和铜线、色彩绚丽的金丝绒坎肩,足蹬明光铮亮的皮靴。未婚女子头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或用水獭、旱獭皮做的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红色大圆顶帽。年轻已婚妇女,喜扎红色、绿色头巾,穿红、绿、紫色上衣和红裙,多戴装饰品。中老年妇女,则披白色头巾,身穿蓝、黑色上衣和大衣,极少装饰。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肉和奶制品为主,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奶、乳制品。小麦、青稞、蔬菜在他们的饮食中,只是辅助食品。“克么孜”(马奶酒)和“勃左”(孢孜酒),都是柯尔克孜人夏秋季招待客人的上好饮料。

现代柯尔克孜族基本上实现了定居,但仍保留了部分游牧民族的传统特点。居住农村和牧区的住宅稍有区别。农区村落的庭院式住宅,砖木结构的平顶屋较多。牧区的柯尔克孜人喜用白毡盖毡房,称之为“勃孜吾依”,这与他们崇尚白色有关。牧民夏天多住在气候凉爽的高山地带的河流附近,称“夏窝子”;冬季多住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称为“冬窝子”。

在柯尔克孜族的文学遗产中,民间文学占据首要地位。其形式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寓言、民歌、谚语、谜语、绕口令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流传甚广的英雄史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长诗描绘了柯尔克孜族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美学、军事、医学、习俗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是玛纳斯及其子孙领导柯尔克孜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人民争取自由和和平生活的愿望,歌颂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柯尔克孜族的音乐遗产极为丰富。民间的“阿肯”(弹唱艺人)、“额尔奇”(民歌手)、“库姆孜奇”(琴手)等艺人,通过多种演唱形式,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乐曲(库依)和乐器是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库姆孜”、“奥孜库姆孜”、“克雅克”、“秋吾尔”、唢呐、“多兀勒”(手鼓)、“巴斯”(铜钹)、“邦达鲁”等。

柯尔克孜族称舞蹈为“比依”,内容多反映牧业、农业、手工业、狩猎等生产和生活情况。其中,反映牧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最为常见。柯尔克孜族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男女对舞和合舞等多种形式,活泼剽悍、节奏性强,十分贴近生活。

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体育大多都源于民间游戏,二者很难区分。游戏可分为体育、智力、娱乐三种类型。体育型如“赛马”、“叼羊”、“拔河”、“马上角力”、“兔子蹬腿”、“单腿跑”等;智力型如“九槽旗”、“交叉旗”、“藏髁子”、“飞了飞了”等;娱乐型如“找伴侣”、“蒙眼找伴侣”、“索戒指”等。三种类型往往互相穿插,互相渗透,寓体育于娱乐之中。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游戏多与历史和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其中的“赛马”、“叼羊”、“马背角力”等,已被列入国家正式体育运动项目。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一般是由祖孙三代或三代以下直系亲属组成的家长制家庭。家族包括七代直系和旁系亲属,即上有曾祖父、祖父、父亲,下有子女、孙子、曾孙等。旁系包括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兄弟姐妹。柯尔克孜族直系和旁系亲属间的伦理等级和世系等第概念、家规和家庭义务,都比较严格。父母对子女有命名、抚养、教育和嫁娶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送终的义务和继承家产的权利。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