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

解放初期,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为新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新疆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新疆和平解放后的50多年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和支持下,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新疆进行了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进行大规模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0年,在各级政权建立后,党领导新疆各族人民开展了减租反霸运动。以此为基础,1951年9月,新疆拥有四百万人口的农业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1963年底胜利结束。土改后的第一年,粮食大幅增产,原来处于半饥饿状态的贫困农民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在民主改革取得胜利的基础上,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新疆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到197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370.0万吨,比1949年的84.8万吨增加了3.4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调动了维吾尔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广大的维吾尔族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维吾尔族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到2005年,新疆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31.1亿元,粮食总产量876.6万吨,棉花产量187.4万吨,油料产量38.9万吨,甜菜产量419.1万吨,牲畜年末存栏5350万头。目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糖生产基地。

现代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刚刚和平解放的新疆,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为迅速改变这一状况,驻疆人民解放军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广大战士,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地将积累和节约的资金全部投入新疆的现代工业建设,创建了新疆第一批钢铁、纺织、发电、汽车修配、农机、露天煤矿等现代化工矿企业,为新疆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78年,新疆工业企业单位达3731个,是1949年的十多倍,工业总产值达33.9亿元(当年价),比1952年增加了16.7倍(按可比价计算)。改革开放以来,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按照中央部署,新疆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底,新疆已有29家上市公司,总股本达100.19亿元,总市值达735.58亿元。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发展,新疆已形成了一个包括钢铁、煤炭、石油、机械、建材、纺织、皮革、制糖等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2004年,新疆工业企业个数达5807个,工业总产值达1656.0亿元(当年价)。目前,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电、煤化工基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三大油田”油气产量屡创新高,准东、准北、准南、三塘湖、吐哈、伊犁、尤鲁吐司、焉耆和塔北“九大煤田”预测储量约占全国煤炭预测总储量的30%,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的达坂城、阿拉山口、吐鲁番等“九大风区”开放潜力巨大。新疆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为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对外开放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化。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占全国1/4的陆地边境线,为新疆对外开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8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在国家人力物力的支持下,实行了“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联内引、东联西出”的方针,1987年,新疆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90年代,我国发展战略重点西移,北疆铁路的建成使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这里对外贸易的触角延伸至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南疆铁路的建成打破了塔里木盆地的封闭,石油、棉花的外运再也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边境贸易一直是新疆对外开放的重头戏。1986年,国家正式批准新疆开展地方边境贸易。目前,新疆已与119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贸易往来关系,拥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开放口岸16个,其中陆路口岸14个,航空口岸2个;二类开放口岸11个。“十五”期间,新疆边境贸易额累计达148.1亿美元。作为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重点省区,新疆已经逐步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交通、通讯、邮电事业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人们远行、运物主要借助畜力,现代交通基本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来,新疆的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2年底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齐,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84年全长476公里的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西段建成通车,1990年全长460公里从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兰新铁路西线顺利建成通车,贯通第二亚欧大陆桥;1994年兰新铁路复线建成通车,1999年全长975公里的南疆铁路库尔勒西至喀什段建成通车。到2005年,正线营运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1949年,新疆只有几条简易公路,通车里程仅3361公里,到200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95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1公里,一级公路883公里,二级公路6993公里。目前,已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联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南通西藏,并与境内68条省道相连接,境内地市相通、县乡相连的公路交通运输网。新疆民航现已新建扩建了乌鲁木齐等11座机场,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已达16.18万公里。邮电通讯已建立起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各地州市县乡的日趋完善的邮电通讯网络。全疆所有县市均已实现全国电话长途直拨,全疆电话数达262.6万户。数据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发展迅速,相继建成了覆盖各地州市的ATM宽带网,并开展了IP宽带网城域网的建设。移动通信网络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了覆盖全疆的移动网,全区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已达292.4万户。

教育事业兴旺发达。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学院是新疆唯一的高等学校,学生仅300人;中学只有9所,不足3000人;小学生不到20万,而且多半集中在城市,牧区儿童几乎无书可读,文盲率高达90%以上。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新疆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巨大的飞跃,2005年与1949年相比,全区小学由1335所增加到5209所,在校学生数由19.79万人增加到214.38万人;普通中学由9所增加到1952所,在校学生数由0.29万人增加到154.13万人;普通高校由1所增加到31所,在校学生数由0.04万人增加到18万人。全区受教育人口比例显著提高,2005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3%;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87.7%,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40.7%;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同时,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维吾尔族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已下降到9.22%,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达到了6.83年。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1949年,新疆只有54医疗机构、696张病床,每万人只有1.6张病床、0.19名医生,而且卫生机构都集中在少数城市(镇),那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0岁。2005年末,全区已有卫生机构808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97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30个;卫生技术人员9.6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4.14万人,注册护士3.07万人;拥有病床7.9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7.60万张。乡镇卫生院有825个,卫生技术人员1.34万人,拥有床位1.29万张。广大农牧区已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危害各族群众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已基本被消灭,农牧民缺医少药、备受疾病折磨的历史早已结束。目前,新疆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延长到71岁。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解放初期,新疆大部分群众衣不裹体,食不裹腹,生活十分贫苦。到1978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9元,新疆各族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00元,人均消费支出6208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2元,人均消费支出1924元,人均住房面积21.13平方米。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总体上正在实现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

进入21世纪的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通过共同努力,一定能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