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土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政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949年8月26日,西北重镇兰州解放,国民党在甘、青的基本武装力量被彻底消灭;9月5日,西宁解放,统治青海各族人民近四十年的马家军阀政权彻底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解放民和、乐都、天祝、大通、互助、门源、同仁、甘南等地,这些地区的土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揭开了土族历史的新篇章。从1950年起,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土族地区进行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顺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2月17日,经政务院批准,成立了土族地区第一个自治政权——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85年11月6日,根据青海土族人民居住的特点,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至此,实现区域自治的土族人民约占总人口的71%左右。另外,在一些土族居住比较集中但人口少的地区设立了土族乡。自治政权的建立,使土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力得到充分的保障,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土族人民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当家作主的愿望。

土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土族原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后来逐步转向农业,新中国成立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土族人民扬眉吐气,紧紧配合人民解放军肃清残余匪股的同时,进行了减租反霸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土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林牧副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互助县绝大部分是山地,新中国成立前有些地方连日常用水都十分困难,农业粗放产量低,小麦亩产只百斤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土族人民采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狠抓改土治水这个重点,大兴水利,植树造林,修涝池、建水库,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干旱面貌。

土族地区农林牧副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51年,土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手工业和工商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春,手工业劳动者除部分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外,先后组织起了铁工、木工、缝纫、砖瓦、印刷等1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私营工商业者也响应党的号召,以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公私合营等形式组织起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土族人民充分地发挥本地区水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势,兴建水电站,兴办金属冶炼公司,使工业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土族地区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以互助县为例,到2004年底,全县工业企业达1471家,完成总产值11.22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0.7%。

新中国成立前,土族地区交通闭塞,如互助县通汽车的公路只有三十公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公路网络体系。截止2004年底,互助县通车里程已达1877公里,拥有各类桥梁211座6327.3千米。县内公路布局形成了以威远镇为中心,以宁互公路、平大公路、威北公路为主骨架的向各乡、村辐射的公路网络。全县21个乡镇的29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

土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全面繁荣。以互助县为例,2005年上半年,全县6至11周岁适龄儿童全部入学;16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7%。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高考,全县2264名考生中2011名上线,上线率达到88.8%。

土族地区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使土族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如互助县对全县294个村级监测点、21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县直医疗机构采取主动和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措施,开展了脊髓灰质炎、麻疹、破伤风病例的监测工作,提高了五种疫苗的接种率,保护了土族群众的身体健康。此外,互助县还通过卫生下乡、集会等活动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孕产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勤劳、智慧的土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努力奋斗,使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土族地区社会发展必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土族人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