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

新中国建立后,依据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地区通过不同途径,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靠近内地的丽江、永平、永胜、云龙等县的傈僳族地区,采取和汉族地区相同的土地改革的办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在云南省中甸、宁蒗、潞西、保山,四川省西昌、盐边等和藏、傣、彝等族杂居的傈僳族地区,则采取了比较和平的方式来进行土地改革;在怒江地区沿边4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的部分傈僳族,是通过互助合作道路,进行必要的改革措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民族聚居地区加以贯彻实施,使广大傈僳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1954年8月,怒江傈僳族自治区建立,包括泸水、碧江、福贡、贡山等县。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并将兰坪县划入建制。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碧江县建制,分为两部分划归泸水县和福贡县。同时,人民政府为充分保障傈僳族人民的政治生活权利,还在丽江、大理、迪庆等的部分地方设置了傈僳族乡。在宗教问题上,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倡“自传、自养、自治”,保障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从而激发了广大信教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傈僳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十分重视和关心。1980年,国务院决定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简称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老革命根据地、边远山区、民族自治地方和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当年云南省发展资金用于包括怒江州在内的部分地区,并全部免除怒江州的公余粮和农业税。1985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曾亲自到怒江州视察,来到傈僳族人民中间问寒问暖,并欣然亲笔题写“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1996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对正在建设中的独龙江公路工程极为关心,为独龙江公路作了“建设好独龙江公路,促进怒江经济发展”的题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工作重心进一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采取积极措施,加大了在傈僳族地区的投入,使广大傈僳族地区经济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傈僳族地区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农业经济以及交通、教育、卫生、通信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以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与1978年相比,2005年怒江州农业总产值由3808万元增加到6.88亿元,增长18.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

工业从无到有。新中国成立后,怒江地区开始建立起初步的加工工业,如制盐、建材、制药、造纸等。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已建立起冶金、森工、建材、电力、制盐、副食品加工、印刷、桐油加工、地方民族工艺品加工业等生产门类。建有48座水电站,装机容量43231千瓦,年发电量1.03亿千瓦时,有高低压输电线路4581千米。2005年,怒江州国内生产总值为24亿元,比1978年的6359万元增长了37.7倍;工业总产值由1039万元增加到14.65亿元,增长141倍;地方财政收入从314万元增加到3.80亿元,增长121倍。傈僳族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交通、电信事业发展迅速。怒江地区山高水险,深谷纵横,自古交通闭塞。过去没有公路,连驿道也很少。人背马驮,成为当地唯一的交通运输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帮助边疆地区修通了怒江同内地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瓦碧(瓦窑到原碧江)公路。同时新建和加宽了6000多千米长的驿道。在汹涌湍急的河流上,架设了18座坚固的钢索吊桥和20多座河桥,代替了古老危险的竹溜索。交通部长期在怒江地区实施交通扶贫工程,实行“对口扶贫,单位包干,不脱贫不脱钩”的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00年,公路总里程达2316千米。怒江、澜沧江和独龙江上架有各种桥梁75座。电信方面,州府所在地六库及4县县城已开通程控电话,建成19个乡镇农话自动交换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改观,60余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基本覆盖了怒江州广大地区,与互联网联通更使昔日信息闭塞的怒江大峡谷拉近了与现代世界的距离。

民族教育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地区沿边4县仅有小学5所,在校生不到200人,中学生只有2名。刻木结绳记事,在傈僳族人民的生活中曾很普遍。为了改变这种教育落后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拨出大量专款,从内地派去大批优秀教师,帮助傈僳族发展教育事业。到2000年,怒江州有全日制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共1235所,在校学生8.08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8%。基本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体系。傈僳族现在不仅有了自己的大学生,还有了自己的硕士、博士。政府每年发放民族教育补助费,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享受助学金,义务教育阶段已实现“三免”教育,对寄宿制中小学生每月发放生活补贴。

民族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傈僳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教育和培养,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途径,先后选送一批批傈僳族青年到北京、昆明等地进行政治、文化以及各种岗位技能的培训、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要求,通过在岗学习、学历教育、长期培训、挂职锻炼以及跟班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傈僳族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思想解放、开拓进取的傈僳族干部和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走上了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岗位。据统计,2000年,怒江州事业单位中有专业技术人员9991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38人中傈僳族28名,中级职称者2271人中傈僳族占464名。在改革开放中,一批农村技术能手涌现出来。全州共有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112个,会员2844人,各种乡土人才、能工巧匠3万余人。

文化、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开展傈僳语言文字推行工作,在广大傈僳族农村,用傈僳文扫盲,学校使用汉语和傈僳语进行双语教学。积极进行傈僳文编译出版工作,已编译出版20余种傈僳文字图书。傈僳族民间体育运动有着悠久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射弩箭是傈僳族的强项,具有惊、险、奇、绝的特点,曾在全国、全省性民族体育竞赛中获得过一、二、三名。1991年,傈僳族女射手余丽珍应邀前往日本,将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介绍到日本。1996年,由30名傈僳族农民歌手组成的怒江傈僳族农民合唱团,应邀参加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演出,合唱团以傈僳族多声部演唱“摆时”民歌和世界名曲“友谊地久天长”,获得很大成功。后来又应邀参加1998年北京国际合唱节获二等奖,从此名扬海外。

历史上傈僳族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生产力低下,生活贫困,散居于深山峡谷中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各民族同胞的关心和支持下,昔日贫穷、落后的傈僳族人民走完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现在,傈僳族人民的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文化教育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傈僳族人民正在奔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