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以示范创建为驱动探索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日期:2025-04-03 来源:山东省民宗委 字号:[ 大 中 小 ]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重点,推进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提质增效。
一、健全创建体系,加强城市民族工作顶层设计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城市民族工作,在省委文件和工作会议上,提出具体要求。以城市为重点区域,部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创建”工作,实现互促互进、相得益彰。一是全过程推进创建。健全创建示范培育、命名、管理、退出等全流程工作机制,细化动态管理、回访抽查、绩效评价等制度。对存量示范单位抓“整体提升”,定期组织开展“互观互检”,确保长效常态。对新创单位抓“创建扩容”,创新实施“7+N”行动,实现创建向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对口支援单位、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和家庭、岗位等基层点位延伸。二是全方位保障创建。增强工作力量,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员职责任务清单,在全省设置6800个“红石榴”公益岗。连续三年举办培训班,实现基层民族工作干部“全员轮训”,夯实创建和城市民族工作的基层基础。
二、丰富创建内容,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深化实化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有力抓手,在城市社区、学校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城市民族工作全面提升。一是聚焦有形有感有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每年6月开展全省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9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和师资库,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公园310处,布设各类宣传点4200余个,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二是聚焦全方位嵌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按照城市民族工作“主体在区县、延伸到街道、落实在社区”的工作定位,建立三级服务管理网络,依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企业、学校、社团组织等基层单位,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创业就业、子女入学、司法救助、落户购房等困难。青岛市出台“互嵌式”社区建设指标体系,开发市民“一家亲”微信小程序,提供民生服务46万余人次。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三是聚焦和融共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运用大数据智慧平台,打造就业创业平台载体,支持各族群众开展个体经营、经商办企业,鼓励企业吸纳流动人口。建立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省、市、县三级分别与新疆、甘肃等省区和部分市、县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三交”工作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确保各族群众在齐鲁大地来得了、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
三、擦亮创建品牌,实现城市民族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品牌打造,连续三年开展全省民族宗教工作“十大品牌”评选,涵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工作等多个领域,带动形成了一批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品牌活动、精品项目和示范典型。一是创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推动将其列为省委常委会、省委深改委、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35个省有关部门全过程参与,将“铸牢”工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易操作、可借鉴的具体任务。二是创新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按照党建引领、宣传教育、服务保障、文化交流、信息管理、沟通联络“六位一体”服务管理模式,在全省打造“红石榴”社区503个、学校521所、企业183个,涌现出济南市“畅享星期天”、青岛市“丹若同心 情满新区”、威海市“爱心拉面”等一批典型做法。三是创新开展“爱在山东”和融行动。深化实施“三项计划”,创新开展“爱在山东”融居、融情、融魂行动。擦亮“道中华·齐鲁行”品牌,强化孔府、泰山等全国试点示范项目带动作用,打造“红色记忆游”“非遗传承游”等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线路107条。2024年组织开展“石榴籽一家亲”“书信手拉手”等各类交流活动620余场次,参与群众3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