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打造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虚拟体验馆惊艳亮相

日期:2025-03-12  来源:河南省民宗委   字号:[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河南省民族宗教委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2024年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河南展区展示内容为原型,通过VR全景技术和虚拟3D场景,融入音频、图像、宣传片等元素,打造了河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虚拟体验馆,生动讲好河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展现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示河南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

近日,虚拟体验馆在在河南省民族宗教委门户网站正式上线。这是在降本增效的前提下,河南省民族宗教委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工作平台、丰富宣传载体的一次积极探索。全国各地各族群众可以足不出户、身临其境地体验整个馆区,切身感受中原文化。截至止3月4日,上线短短4天,浏览人数已超6万人,获得一致好评。

虚拟体验馆从中华民族“五个共同”的历史观出发,以“根在河南·花开中国”为主题,以郑州、安阳、开封、洛阳四大古都为主要表现载体,依次从郑州“黄河之畔家国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肇始根源、孕育发展到安阳“一脉相承历史共传”的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从开封“百川汇流文化互鉴”的兼收并蓄、互融互鉴,再到洛阳“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延续。此外,还设有“亘古亘今其命维新”辅展区,集中展示河南各地非遗项目。每一个内容板块中都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也是河南省民族工作成效的集中展示。

虚拟体验馆各展厅力求打造集河南优秀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各民族“三交”等元素为一体的氛围空间。序厅紧扣“根在河南 花开中国”这一寓意,以涟漪及黄河为设计灵感,从三门峡庙底沟的仰韶文化到洛阳二里头“最早的中国”,从炎黄二帝在大河之畔的歃血为盟,到大河村的南北融汇,民族融合就像涟漪一般从河南在华夏大地散开。同时以黄河进行串联,将古今河南民族融合进行集中体现。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将多个体现各民族在河南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符号进行串联表现。在右侧墙面,播放河南民族工作成果展示影片。左侧通过“最早的龙”二里头绿松石缓缓展开,以龙的形象演变,讲述背后的民族交融故事。郑州厅展示的姓氏树,生动体现了河南是中华民族姓氏的摇篮。在河南省境内发现的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及青铜器文物中,就有大量记录了姓氏和家族的铭文,如根据殷商甲骨文记载,早期多以母为姓,常带“女”字旁,如姬、姜、嬴、姚、姒、妫等;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也记载了“王”“李”“张”“赵”等姓氏。这些记载证明诸多姓氏起源于河南。这些姓氏随着支派的不断繁衍和变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姓氏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河南姓氏文化也促进了中华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北魏拓跋氏于公元494年迁都河南洛阳,并下诏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如,拓跋氏被改为元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姓氏文化在河南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姓氏文化体系。姓氏文化研究又进一步深化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重要作用。世界各地华人借助姓氏文化来河南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河南姓氏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血液的交融、文化的传承、思想的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不可破。洛阳厅展示的胡琴,生动体现了唐宋以来胡琴的历史变迁,多与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密切关联,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大融合的载体,凝结着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虚拟体验馆实现了基于全三维建模技术的720°全景虚拟漫游体验,观众可通过网页端或VR设备自由探索虚拟场景,无需下载安装任何程序即可获得沉浸式体验。观众从河南省民族宗教委门户网站进入虚拟体验馆后,可根据指示箭头选择参观路线,可全方位旋转观看展厅全貌,可放缩游览观看。展厅在关键点位设置放大展示功能,能够详细观看文字、图片和相关视频。

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将不断更新体验馆展示内容,发挥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全方位展示中原各族儿女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实践,以打造成“展示党的民族工作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平台”为目标,持续擦亮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文化品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河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