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绘好四张图积极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贵州方案

日期:2024-12-04  来源:贵州省民宗委   字号:[ ]

近年来,贵州省深入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城市社区为改革试点,着力绘好设计图、作战图、样板图、施工图“四张图”,积极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贵州方案”。

一是绘好“设计图”,科学统筹立标准。将互嵌式社区建设纳入省委改革创新试点项目、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测评体系,会同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会同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制定《高质量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研究下发全省互嵌式示范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和工作导则,围绕思想引领、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六项行动”,编制了7项30条措施,提出互嵌式社区建设“施工图”。细化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项嵌入标准,指导各地按照“一社区一方案”制定具体方案,探索建立互嵌式社区建设“贵州标准”,让基层精准依“图”实施、依“标”推进,有效解决了不会抓、抓不深的问题,有力推动社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涌现出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个人。

二是绘好“作战图”,整合资源聚合力。将互嵌式社区建设纳入“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纳入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执法检查、省政府民族工作联席会议调度内容,整合省直相关部门项目、资金、资源,每年推动20个社区建设,明确了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作战图”。充分组织动员群众,成立69支社区“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建设700余个“红石榴之家”、“一家亲”服务中心等,有力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从“嵌政策”到“嵌资源”、从“融思路”到“聚力量”转变;社区群众从“安居者”变为“融居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三是绘好“样板图”,试点先行强示范。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城市社区等不同情况,采取基层申报与省级统筹相结合,在全省布局10个示范试点,安排经费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通过现场交流、定期调度推动示范试点社区建设。支持指导各地依托民族手工艺作坊、民族团结食堂、积分超市、民族集市、特色街区等载体,拓宽群众交融互嵌的路径和形式,积极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具体化、有形化、可操作化,培育了云岩区中天花园社区、桐梓县马元岩社区、台江县方黎湾社区、兴义市栗坪社区等一批特点鲜明的互嵌式社区,带动全省100余个互嵌式社区建设。

四是绘好“施工图”,分类推进建品牌。打造“红石榴+心”品牌,在示范社区搭建民族团结长廊、“红石榴”聊天室等交流平台40余个,建成政策法规宣传、主题馆、“石榴籽”训练营、民族大联欢舞台等宣传阵地100余个,有力促进各族群众互嵌融居。打造“红石榴+薪”品牌,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项目招引,促进社区群众就业增收,今年以来,10个示范社区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40期培训1431人次,培育苗绣、贵银等特色产业15个,扶持民族特需商品供应企业665个。打造“红石榴+星”品牌,充分挖掘群众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选树民族团结进步之星,开设“光荣榜”“团结榜”等加强宣传,引导一批老党员担任楼栋长、网格员,为群众解决问题416个,化解矛盾纠纷212个,修缮公共设施234个,涌现出“榕易融”“五福马槽”“民族团结新‘嘉’园”“籽籽连心幸福中天”等一批互嵌式社区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