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创建“互嵌式”社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日期:2024-09-25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近年来,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青岛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互嵌和融为重点,按照政策性、实践性、群众性的原则,着力建设功能复合集成、人文生态多元、文化氛围浓厚的“互嵌式”社区。2024年7月,通过深入调研总结,探索创建“互嵌式”社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共设置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互嵌5项一级指标,细化22项二级指标,涵盖51类具体事项,并分别赋予一定分值,在总分100分的指标中达到90分以上即作为“互嵌式”示范社区,着力推动全市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空间互嵌。在空间嵌入指标中,突出各族群众在社区中的硬件保障和生活保障以实现各族群众共用互促,共设置5项二级指标,占总体指标的24%,其中,居住空间指标重点评估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占比、社区环境和服务设施配套、活动场地建设等;文化空间指标着重评价文化阵地体验设施、文化场所硬件情况等;交往空间指标主要评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活动平台载体、是否成立共建共治共享的议事机构、联谊交流活动情况等;信息空间指标主要评价汇集群众意见建议和需求的智慧化平台、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建设情况等;环境空间指标着重评价掌握各族群众思想和利益诉求情况、处理矛盾纠纷情况、平等相处情况等。

文化互嵌。在文化嵌入指标中,突出以文化相融增进情感认同,共设置4项二级指标,占总体指标的20%,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指标要求定期组织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鼓励支持各族群众使用通用语言等;民俗习惯指标要求注重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支持各族群众展示自身特色、引导正确认识共同性和差异性等;民族感情指标要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社区宣传教育体系、各族群众对“四个认同”认可度高等;精神家园指标要求利用各民族传统节日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相互尊重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等。

经济互嵌。在经济嵌入指标中,以实现各族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重点,共设置4项指标,占总体指标的20%,其中就业状况指标要求开展培训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技能,各族群众对收入和工作满意度高,失业率不超过5%;居住条件指标要求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少数民族群众对居住环境满意度高;收入消费指标要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人均收入不低于当地人均水平,年消费水平不低于当地消费水平等;医疗社保指标要求少数民族就业人口参保率100%,医疗保险实现同城化、均等化等。

社会互嵌。在社会嵌入指标中,以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发展各方面与当地群众待遇同等、活动同频、治理同责为目的,设置6项二级指标,占总体指标的23%,其中人际交往指标要求社区积极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各族群众关系融洽、无邻里矛盾纠纷等;社区生活指标要求建设各族群众互嵌共融平台,30%以上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各类组织,各族群众对社区认可度高等;婚恋生活指标要求对族际婚姻没有偏见、社区有族际通婚,每年组织辖区各族青年交友活动1次以上等;子女教育指标要求各族群众(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各族学生参加社区读书、研学等活动每年不少于3次;民族工作指标要求社区有形式多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平台,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纳入社区民约,群众对民族工作满意度高;社会治理指标要求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社会治理,有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队,社区连续3年以上无涉及民族矛盾纠纷的问题。

心理互嵌。在心理嵌入指标中,以实现各族群众在心理上对居住的满意度、交往的认同度、社区的融入度等为目标,实现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居民心理上互通互融、交流共进。主要设置3项二级指标,占整体指标的13%,其中幸福感指标要求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总数呈稳定增长趋势,少数民族群众对社区公共服务、生活环境、邻里关系、活动开展等满意度达70%,有持续居住的愿望;认同感指标要求各族群众交往交流没有障碍隔阂、对民族关系感觉良好,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彼此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归属感指标要求建设“红石榴服务窗口”,在养老、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为各族群众积极提供均等化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归属感足、满意度高、主人翁意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