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各地创新开展旅游促“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期:2024-05-24 来源:贵州省民宗委 字号:[ 大 中 小 ]
贵州省自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三举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谋篇布局出方案,绘实旅游促‘三交’框架。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按照“培育一批新主体,发展一批新业态,推出一批新线路,建设一批新基地,培训一批讲解员,完善一批讲解词,形成一批新品牌,打造一批新示范”工作任务,重点实施骨干培训行动、讲解词导游词规范行动、展陈提升行动、研学资源挖掘行动、标准赋能行动、示范试点行动、廊带建设行动“七项行动”。让旅游活动成为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类景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民族特色村寨、各种展陈馆、博物馆等场所活动全过程,全省旅游促“三交”工作全面铺开。全省5A级旅游景区率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博物馆、纪念馆等成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场所;高速公路重点服务区、高铁站、高速公路沿线等重要活动场所深入开展社会宣传;充分挖掘历史以来各民族“一起走过”的历史经历、“一起生活”的现实经验和“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的五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初见雏形,通过实施“七项行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聚焦旅游人才培养,培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贵州故事英才。贵州大力培养能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贵州故事的旅游从业专业人才,建立政府、高校、社会团体为主体的旅游生力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对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会址)、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等从业人员培训内容,每年至少举办一期讲解员专题培训班,不断提高讲解员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文物等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的能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金牌讲解员评选内容;在导游资格考试中增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贵州省文化旅游人才服务中心”授牌,“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旅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成立,发布了“千名旅游引领人才”“万名旅游管家”人才培养计划,与“贵州省文化旅游人才服务中心”以及黄果树、荔波樟江、赤水丹霞3个5A级景区代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逐一与各大景区推动人才培养合作工作,人才培养平台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旅游从业人员中不断深入。铜仁市职业技术学院与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共建旅游培训中心及旅游志愿者服务总队,学生参与旅游咨询服务、旅游节庆活动、参与民族地区旅游规划项目、修编地方景区导游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故事的能力。组建“文旅推荐官”的宣传矩阵,通过新闻网站、客户端、小红书、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稿件,短视频,广泛传播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各市(州)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力。如,六盘水市民宗局与凉都旅行社、天虹旅行社等旅游服务机构签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作协议,培训导游及相关服务人员,规范完善导游词、讲解词;黔西南州兴仁市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员演讲比赛等。
守正创新开新路,打造旅游促“三交”新平台。丰富旅游活动,提供更广阔“三交”平台。全省各市、州充分利用各自文旅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潜心做好挖掘转化文章,保持定力把目光放在因地制宜激活文旅产业发展活力上,拿出实招、硬招、高招,依托资源禀赋,导入创意和运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时尚元素,在现代活动中融入传统内涵,实现文化和旅游“1+1>2”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活动成为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的新平台。一是推出特色旅游线路,让各族群众选择多样性。遵义市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人文经典、民风民俗、自然生态等优势资源,推出红色圣地游、醉美遵义游、假日康养游、乡愁酱酒游等12条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精品旅游新线路,为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丰富的产品和多元选择。丹寨县开发“非遗+研学”等特色旅游产品,将民族团结标识标牌植入教育实践基地,与天津、重庆、贵州等10多所大学联合开展研学,每年接待前来旅游和研学的全国各地游客和学校师生。二是跨界融合打造丰富多彩活动,让各族群众出游多样性。在榕江县“村超”的赛场上,江西上饶队与贵州大学留学生队的对阵中,不仅赛场上的激烈比拼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场外的表演也令观众大饱眼福,既有赣剧、弋阳腔等非遗文化,也有留学生带来的文艺演出,全新的节目组合让人耳目一新。随着“村超”的内容形式的不断“跨界”融合,使之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的健身平台,更成为各族群众代表的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传递快乐和友谊。花溪区抓牢“创新”密码,聚焦资源禀赋及优势,打造潮酷消费“新玩法”、文旅体验“新产品”、康养旅居“新产业”,推动旅游业态全面升级,贵阳市星空夜市、路边音乐会等成为全民共享的欢乐盛会。三是走出去促交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发展。贵州人张超创作的歌曲《上春山》登上春晚的舞台,通过音乐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从江县22位小歌手亮相中国工艺美术馆,为外方领导人夫人演唱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得到各位来宾的喜爱和好评。黔东南州、黔南州苗绣、马尾绣与现代时装结合,登上国际奢侈品舞台。贵州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各族优秀文化交融互嵌,通过跨界融合方式,在守正中创新中得以发展和延续形成新的文旅产品,不断提升旅游促“三交”的吸引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