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细化实施“六项行动”助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日期:2024-05-16 来源:湖北省民宗委 字号:[ 大 中 小 ]
湖北省积极依托全省旅游市场发展良好态势,将细化实施“六项行动”作为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加强政策支撑、创新方式载体、搞好示范引领、深化宣传推广的具体措施,有力提升“六项行动”实施质效。
一、细化实施价值引领行动。民宗、文旅、文物等工作部门协同发力,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制定出台规划计划和重点任务清单、新修订完善标准规范和测评考核体系,纳入申报项目和评先荐优基本条件,纳入与其他兄弟省(区)相关战略合作协议。新研究拟制定湖北省地方旅游标准《研学旅游基(营)地服务管理规范》,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研学旅游活动目标任务,把引导各族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国情纳入研学旅游活动主题教育重要核心内容。
二、细化实施骨干培训行动。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对各类A级旅游景区特别是博物馆、纪念馆(会址)等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基础培训内容,纳入文物普查、乡村旅游等专题培训班重要教学课程,纳入湖北文旅推介等重要会议宣传内容,努力将旅游领域从业人员培育成为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宣讲者、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建设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自觉践行者。
三、细化实施讲解内容完善行动。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座谈,协调组织湖北省内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共同研究探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充分体现在旅游景区、旅游品牌,特别是各类博物馆重点文物讲解内容中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方式,助力全面展现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度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故事。注重活化运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湖北篇》研究编撰成果,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万里茶道、古盐道、唐崖土司城等文化遗址蕴涵的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基因,借力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资源融入讲解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自然。
四、细化实施展陈提升行动。民宗、文旅、文物工作部门筹备联合开展民族地区文博展陈情况实地调研,通过摸家底、查问题、理思路,着力推动研究解决部分场馆设施老化、展示模式陈旧、展览内容单一、流程组织落后等问题,力争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与参观路线、展览内容与互动体验,不断让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大课堂,不断让各方游客在“观赏精美文物、聆听历史故事、品鉴文创产品”中更好身临其境地了解文物中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感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创新伟力。“五一”假期,湖北多地博物馆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陈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成为持续实现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高地。其中,湖北省博物馆精心推出“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展”“明万历文物专题展”“明代婚礼观赏展演”,上新“惠此简书——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展”首次将睡虎地秦简和墓主人“喜”的3D复原头像“同框”展出,以全新方式引领各族群众探寻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五、细化实施特色资源开发行动。调整充实湖北省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其工作职责,细化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职责分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纳入全省重大规划、重点项目。全面实施“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湖北DOU是好风光”旅游提升系列行动,推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度融入城市休闲旅游、乡村康养旅游,重点打造升级长江江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主题公园,建设完善了一批旅游名镇名村、精品线路。结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县庆筹备活动,支持推动改善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助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组织选派民族工作和文旅方面专家赴有关地方指导全域旅游创建特别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精心谋划筹备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和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积极推动开拓“湖北人游山南”“湖北人游新疆”市场,不断促进湖北与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六、细化实施试点示范行动。充分依托湖北旅游资源,特别是炎帝故里、昭君出塞、南水北调、屈原文化等重要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支持推动旅游业态、服务方式、消费模式创新提升,注重发挥各族青少年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坚持择优遴选确定省级试点示范项目,强化示范带动、促进交流借鉴、推动提档升级,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效果不断彰显。“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文旅宣传创作(诗歌、散文、歌曲、纯音乐、环境舞蹈、绘画动画、微电影、小戏小品)征集,“跟着花期去旅游”“跟着马拉松去旅游”“乡约荆楚繁花里”“相约春天赏樱花”等活动引发广泛反响,彰显良好社会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