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主线推动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日期:2024-03-27  来源:四川省民宗委   字号:[ ]

一、广泛实施试点工作,多点探索有效实践路径

构建民族工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齐抓共推的工作格局。2021年3月以来,分两批次在全省34所学校启动实施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党建、思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案、进试卷、进头脑的有效工作路径。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充分梳理各学科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打造精品课堂和课件,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现民族地区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各学段全覆盖。二是突出文化浸润。积极挖掘、传承和弘扬包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围绕中华文化突出特征,建设方便学生体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窗口、走廊、园地、展板、黑板报、陈列室(馆)等,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三是推动共学共进。积极在校内、校际间开展“结对子”“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学校间、各族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结对子”,实现各族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引导各族学生共学共进,营造团结友爱氛围,形成共有精神家园、共同价值取向。四是倡导家校共育。邀请家长和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到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融合历史,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共育。五是注重模范引领。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好少年、学习标兵、进步之星等评比展示活动,选树“身边典型”,营造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六是开展互观互学。以大会交流、实地参观、座谈交流等方式举办全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互观互学活动,搭建交流平台,推广经验做法。

二、全面推进基地学校创建,构筑全域覆盖的教育体系

以34所试点学校的阶段性成果为牵引,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创建100所“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形成覆盖21个市(州)各级各类学校、具有四川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营造比学有序、创新有方、示范有力的氛围。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厚植家国情怀,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二是坚持立德树人。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增进各族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三是坚持共同性主导。准确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重要原则,将增进共同性作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向和前提。四是坚持面向全域全员。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全体学生,引导各学科教师全员育人,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方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五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加强分类指导,拓宽渠道,创新载体,培育环境,打造精品,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打造校园活动载体,深化实化教育工作成效

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群体,成功举办两届四川省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舞台剧展评活动。活动辐射面、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是抓实标线,以活动为抓手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向学生主体,广泛动员发动,各地各校依托当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团结等故事素材,挖掘、编撰、演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共有共享的时代符号,创作小品剧、情景剧、歌舞剧等形式多样的作品。各族青少年通过亲身参与舞台剧作品创作、排练、表演,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灵深处。两届活动累计征集展演作品3000余件,21个市州共计4000余所学校350余万师生参与。二是抓牢底线,严审作品内容确保活动成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尺,把内容审核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各环节,确保了整个活动始终紧扣主题主线、作品有形有感有效。三是抓亮高线,开展社会宣传打造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名片。创新工作宣传渠道,通过拍摄发布形象宣传片、举行新闻通气会、面向社会公众投放活动宣传广告等方式,扩大社会知晓面、提升活动知晓度。30余家各级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报道,活动优秀作品网上展播累计收到点赞超100万次,视频阅读量超20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