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州“六个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日期:2024-01-22  来源:云南省民宗委   字号:[ ]

云南西双版纳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以“六个着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一是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高位推进,实行创建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建立州县乡村组“五级联创”机制,成立州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选任一批“四个特别”的干部,坚持“四个纳入”谋划推进民族工作。做实理论研究,联合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成立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工作室、同心圆工作站,设立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科研实践基地、西双版纳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基地,成立专家智库,聘请省内外顾问、专家30名,引进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和研究生团队驻站工作,构建中央、省、州三级立体研究体系。探索联创共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在全省率先成立创建景区联盟和跨行业创建联盟。承办全省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和六省(区、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江上游示范带合作签约仪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双版纳体验区体验活动,与省内外19个州(市、区)签订《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联盟公约》。

二是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多措并举推动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强化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抓好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群众教育,将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培训和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启动“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文化培根。利用各种载体广泛设置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基诺族等“直过民族”聚居区和边境村(社区)和学校为重点,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建省级以上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136所。建成州古籍保护中心、34所非遗文化传习馆,推出《石榴籽籽心连心》等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用好“道中华”文宣品牌。提升宣教质效,有形有感有效做好分众化宣传教育,建成5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街道、广场、公园),打造“云上主题馆”,开办《同心筑梦》媒体专栏。针对师生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各族少年手拉手、童心向党等,针对干部职工重点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巡回宣讲等,针对市民重点开展“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等,“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着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立足欠发达的州情实际,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凝聚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基础,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融合双推进”,实施“兴边富民”“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等工程,全州农民收入和脱贫人口收入均排全省前列。提升发展实力。着力发展文旅康养、天然橡胶、普洱茶、生物医药(傣医药)、口岸经济、热带水果、数字经济“七大产业”,普洱茶产值、税收全国第一,天然橡胶面积、产量全国第一,人均水果产量、水产苗种产量全省第一。“水陆空铁”国家级口岸增至6个,中老铁路客货两旺。坚持发展为民。每年75%以上财力用于民生,城乡“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建成42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社保制度城乡全覆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等民生目标正提速实现。

四是着力把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图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底色。抓好生态保护,以立法形式出台保护生态环境相关条例10部,全省首家实施森林资源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林长、河长、路长“三长”责任纳入《村规民约》,森林覆盖率达81.34%,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全部为优良水体,创成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亚洲象成为COP15会场重要元素。提升人居环境,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行机关帮基层、内地帮边境、强村帮弱村、万企帮万村“四个帮带”机制,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广泛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五化”工程,助力西双版纳获评全国最美绿色休闲旅游名城、康养度假旅游名城,成为更多人心中“象”往之地。深化交流合作,探索跨境生态保护交流合作,与老挝共建220万亩“边境联合保护区”,构筑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五是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全省率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突出抓好“三项计划”。以居促交,组建全州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社区联盟,打造20个互嵌式发展试点社区(企业),建立一批“石榴籽服务驿站”,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学促交。探索形成青少年交流计划规范化体系,编制《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规范化体系建设手册》,搭建一批青少年交流平台,打造10个各族青少年交流基地,31所学校与上海松江区结对。举办中国印象“七彩西双版纳”国际青少年原生态艺术节、两岸青年中老铁路体验营、石榴籽籽心连心夏令营、中老青年友好交流等活动。以旅促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全过程,县市均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3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发布10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精品线路,西双版纳被评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丰富“三交”内涵,依托“一江连六国”优势,借助中老铁路、澜湄六国艺术节等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是着力提升边疆治理效能。把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推动“三治融合”,在全省首家实现“州县乡村”四级法律服务站全覆盖,“全国法治县”实现县(市)全覆盖。建成县乡村三级网格,在城市形成“党支部+物业+业委会+网格单位+社区”五方共治模式,在农村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五老”“老庚组”等作用。深化强边固防。立足我州边境线长966.3公里,占全省边境线四分之一的实际,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示范带,在抵边乡镇设立边防办和边防事务中心,建立“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共同体,创新实施“党员中心户+五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各族儿女厚植家国情怀、日夜驻守边关,“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注重统筹发力,推动各类创建深度融合,景洪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实现县市全覆盖,勐海县、勐腊县成为“云南省双拥模范城”,涌现出一批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引领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