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库正式上线

日期:2023-11-24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室   字号:[ ]

湖南省民宗委紧紧围绕“让少数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的目标,历时一年多积极筹划布局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构建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经过调研、立项、建设、嵌入、调试和完善,2023年11月,“湖南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库”(http://mzw.hunan.gov.cn/mzw/ztzl/c102802/index.html)正式建成,免费向公众提供电脑端和手机端线上古籍图书全文阅览服务。

一、民族古籍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平台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6个民族均有分布,其中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千百年来,各民族在湖湘大地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籍文献。这些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湖湘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湖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致力于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挖掘、整理、研究与保护利用,编辑出版了百余种古籍整理研究图书成果。“湖南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库”第一期建设项目主要收录和发布自1987年以来由省古籍中心搜集、制作、编印、出版的少数民族古籍图书数字版本122部,录入电子文本5万余页。这些古籍图书集中反映了湖南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与整理研究的整体状况,是湖南中华民族史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库第二期建设将继续推进古籍原件数字版本和影像版本的收录发布与开发利用,积极打造湖南民族古籍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平台。

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湖南少数民族古籍数量众多,种类齐备。既有明洪武《靖州志》、明嘉靖《澧州志》、清乾隆《永州府志》、清嘉庆《苗防备览》等古代方志专著,《梯玛经》《瑶人经书》《侗款》《侗垒》等经卷款词,也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清丹口苗文石刻群”等铭刻类古籍以及“盘王(评王)券牒”等文书类古籍。由于世居湖南的少数民族大多没有创制文字,文化传承主要依赖口耳相传,故讲唱类民族古籍存量最为丰厚。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古籍生动记录了湖南地区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史实,蕴含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对这些古籍进行整理研究、数字化利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推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实施古籍数字化建设是民族古籍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古籍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是推动民族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有力举措。“湖南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库”建设遵循资源共享、动态调整的原则,为读者提供民族古籍文献在线阅读服务。读者无须注册登录即可无障碍阅览全文影像,同时兼容电脑端和移动端。

古籍资源库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实现了民族古籍保护成果的永久保存,推动古籍保护成果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资源,为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助力,为社会公众了解民族古籍提供方便,也为今后深入推进古籍整理利用智能化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