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持续完善“班导师制”落细落实育人“最后一米”

日期:2023-11-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字号:[ ]

近日,《中国教育报》刊载《中南民族大学将班主任“管”与导师“导”相融合—“班导师制”落细育人“最后一米”》,中南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班主任“管”的职责与导师“导”的优势相融合,全面实行班导师制度,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加强统筹指导,健全工作体系。学校高度重视班导师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各学院齐抓共管的班导师育人体系。校党委印发《中南民族大学班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对班导师的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保障、管理与考核作出了明确规定,涵盖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困难学生帮扶、日常教育管理、班级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对班导师日常工作提出“四个一”“五到位”“六联系”“六必谈”的硬性要求。学校将班导师考核纳入学校教育评价改革体系、教师评价表彰体系和二级单位年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不一样,对于工作突出的班导师给予“优秀班导师”“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等表彰奖励,充分调动班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班导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班导师续聘、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与教师职称(职务)晋升挂钩。对考核不合格的班导师,两年内不得从事班导师工作。对失职的班导师,将依规予以追责。

二是坚持因材施教,用心沟通交流。学校将班导师工作作为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带头,各二级单位负责人挺膺担当,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深入一线联系学生,用心用情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特长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有的学院将寝室管理放在班级管理的核心位置,选优配强寝室长,建立寝室长负责制,在班级推行寝室零挂科和学习标兵的奖励机制,拿出班导师津贴奖励优秀寝室长,积极营造互帮互助的“寝室效应”和“团结上进”的班风学风。有的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日常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为学生建档立卡、进行心理画像,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共同规划的学业成长目标,建立巩固的师生互信关系,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助力了学生成长,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是注重多方联动,推进协同育人。学校整合各方资源,在充分发挥教职工班导师积极作用的同时,主动联系优质企业,构建“1+1双导师”体制,即通过一名校内班导师与一名企业班导师结对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根据学生在校成长的不同阶段,创新打造“导生团队”,着力发挥教研室、课题组、项目组等专业教师集团力量,多维度、多渠道、多方位助力学生学业发展,合理规划生涯目标,协同推进深层次精准育人。此外,学校开发“班导师工作信息系统”,建立了全校班导师、学生信息库,可在线查询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奖励资助、违纪处分、心理预警、家庭情况等信息,实现对重点关注学生信息的实时共享与通报。通过系统,班导师可以随时随地填报日常工作情况,实现了班导师、辅导员、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党委学生工作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有效联动,极大提升了协同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