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实施“六大工程”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10-24  来源:甘肃省民委   字号:[ ]

近年来,定西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党建引领”“石榴籽”“品牌提升”“聚力发展”“夯实基础”“文化浸润”六大工程,在全市形成自下而上、纵横交错、衔接紧密、覆盖全市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有效推动民族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牢牢把握民族工作政治方向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扛起党管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将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纳入市委改革事项,进一步压实各相关单位职责,形成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工作合力;将民族工作纳入市委巡察督察内容,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察;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民族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重要内容,纳入党委履责管理督考一体化平台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不断坚持和完善市民宗委委员制,进一步明确运行规则和各委员单位职责,聚集做好民族工作的行政资源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实施“石榴籽”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按照《定西市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工作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依托通渭榜罗纪念馆、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和渭源元古堆村史馆,创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建成红色记忆馆、村史发展馆、农耕文化馆、民族民俗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四馆两基地”,让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二郎山花儿”“定西剪纸”“巴当舞”等体现定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集中创作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艺术作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深入研究挖掘定西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三、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

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制定《定西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追赶年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塑造定西民族品牌“十个一”系列活动,即通过创作一首主题歌曲、设计一个品牌LOGO、创建一批互嵌式社区、打造一批示范景区、挖掘一批民族团结好故事、制作一批文创宣传品、创排一台文艺节目、拍摄一部专题宣传片、选树一批形象代言人、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举办一次书法美术展等,打造主题鲜明具有定西辨识度的“陇中红石榴”品牌集群。

四、实施“聚力发展”工程,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发展进步

统筹发展和安全,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扩大转移就业,全市各族群众收入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养殖、种植、劳务、餐饮、商贸等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群众增收基础进一步巩固,农民收入逐年增长。按照“发展抓项目”的要求,实施修桥筑路、电网改造、修建水利工程等项目,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开展帮扶活动,把全市3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纳入市民宗委委员单位帮扶范围,乡村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加大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卫生院(所)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五、实施“夯实基础”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阶段青少年特点和需求,深化实化细化项目内容和形式,实行项目和流程定制,形成“进教育实践基地”“进历史文化场馆”“进社会大课堂”“进同龄人家庭”等一系列“菜单”,打造交流活动“套餐”,以场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方式,生动鲜活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依托通渭、岷县丰富的红色文化实施红色教育交流项目;依托定西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主题广场,安定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交流项目;依托陇西李氏文化、临洮马家窑文化等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历史文化交流项目;依托渭源、漳县、岷县丰富的文旅资源着力打造领略风土人情、感受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交流项目。在东街社区、广厦社区、君山社区打造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点,让各族群众在与邻为亲、与邻为善、与邻同乐中增强“五个认同”,全方位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六、实施“文化浸润”工程,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结合宣传月活动,邀请省民族歌舞团进行惠民演出,开展民族理论知识、法律法规、义诊义写义画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市直100多家单位参加宣传,参与群众2000多人次,新媒体平台观看量达6万余人次,转发点击量过20万人次。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子,在4A级景区开展原创性民族团结大型文艺演出,开展“花儿艺术节”“赛马节”“巴当舞非遗展示”等活动,打造地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和本地文化资源,创作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通渭小曲”“二郎山花儿”等1220件,推出《柴生芳》《许铁堂》等一批优秀秦腔戏剧,让中华文化浸润人心。创新“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宣传载体和形式,开展线上知识竞赛、线上书画展、“民族团结花开正芬芳”先进典型访谈等活动40多场次,播放短视频等各类宣传品1600多个,使网络空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