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多举措推进城市民族工作

日期:2023-10-17  来源:河南省民宗委   字号:[ ]

平顶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有力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一、整合资源,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城市民族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均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综合协调、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建立“市、县、街道、社区、楼栋”五级城市民族工作网格化管理体系,使群众需求与网格服务有机衔接。2022年以来,全市(含县区)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13次,召开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14次,强化各成员单位在制定社会政策和规划、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和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等方面的职责。

二是健全城市人口流动管理机制。与新疆、青海、甘肃等9个人口流出地,建立流动人口协作对接机制,及时掌握流动信息。逐步整合公安、民政等部门和街道、社区的信息资源,对在全市只作短暂停留的司机、客商等,提供“短、平、快”式的便利服务;对在全市长期开店、经商群众,逐步推动其子女入学等方面实现同等待遇。

三是健全城市民族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全面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党支部必须落实的29项重点任务之一,纳入社区“五星”支部创建中“文明幸福星”和“平安法治星”创建考核指标;建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联动机制,壮大党员和群众志愿者服务队伍,以社区“十分钟便民服务圈”为平台,创设社区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之家、幸福小厨、心理咨询室等活动阵地,探索打造多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共居的典范社区。

二、创新方法,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一是聚焦共建共享。依托“三苏文化”“汝瓷文化”“中原解放红色文化”等建立“平顶山市标识性文化资源库”,选拔140名“遗产守护人”,全面开展文化名人讲座、文艺节目演出、文艺团体交流、文化项目传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组建文艺志愿服务团,创作小品、快板、民族歌剧等各类文艺作品4750件,每年举办文艺演出50余场,协助社区(村)成立秧歌队、腰鼓队、铜器队、广场舞队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团体39个,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思想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以社区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电教中心、市民学校、文化广场、党史展馆等平台优势,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展馆、主题游园、文化公园9个。

二是聚焦共生共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一堂课”活动,组织中小学生与722名民族地区少年开展“书信手拉手”结对交友;在全市举办民族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开展“三爱”“四史”学习教育,举办活动67场次,参与群众16.68万人次,持续巩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思想政治基础;大力实施“民族团结一家亲、援疆救治脑瘫儿童”行动,建立脑瘫康复治疗专科联盟,成立四家脑瘫救治合作医院,自2015年起,已免费救治新疆脑瘫患儿6538名。

三是聚焦共富共享。立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开办餐饮家政、电子维修等技能培训班13期,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带动就业3200人;培育先进典型,联合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开展“研制独特风味、开发传统美食”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模范单位争创活动,树立16家模范经营户,带动来平群众创业和就业发展。

三、依法管理,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依托“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月”,在社区有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今年宣传月期间,组织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10余次,设置咨询台20余处,张贴宣传条幅1400余条,设置宣传展板600余块,出动宣传车200余次,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利用LED电子屏幕滚动播出宣传标语6万余条,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电视台等现代传播工具播发宣传标语5000多条,受众人群30余万人。

二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严格落实“三个不能简单归结”要求,把违反民族政策、伤害民族感情的举报和投诉纳入政务服务热线,积极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