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深化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
日期:2023-09-18 来源:山东省民宗委 字号:[ 大 中 小 ]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枣庄市试点推进全学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实施“三全”工作模式,深化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全学段”纵向衔接,拓展育人广度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先导性、一体化、多要素全学段教学体系。一是统一思想。召开民族工作联席会议,举办集中启动仪式,安排部署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将“筑基”工程覆盖到全市所有学校、所有学段。分学段分别召开工作推进会,细化目标任务,解决突出问题,确保“筑基”工程深入推进。二是统一行动。按照“市级统筹、区设重点、校有特色”的思路,部门、学校协作联动、分步推进,形成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市级层面设立“筑基”工程工作专班;在区(市)设立“筑基”工程办公室(教研室),进行政策指导和资金安排,提供多方支持的保障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书屋、布设展厅、创作节目,打造各具特色的教育矩阵。三是统一标准。将“筑基”工程细化为三个方面10项内容28条标准,实施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将课程开发、课目设计、课堂讲授等主题教学开展情况纳入教师教学评比;将知识掌握、情感认同、行动自觉等教育效果反馈情况纳入学生学业评价,统一标准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二、“全学科”横向贯通,提升育人深度
围绕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要素,切实增强各学科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实效性。一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引导,利用专题培训和骨干研修等时机分期开展辅导宣讲,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注重实践体悟,借助教育基地和示范单位等平台分批开展调研观摩,拓宽教师视角眼界。推动校际共建,采取研讨交流和集体备课等方式分科开展互鉴互学,增强教师授课能力。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民族团结故事、风俗服饰、传统体育融入社会、活动、音乐等学科,通过亲身体验、协作参与,形成“多元一体”的概念。将中华文明、红色文化、模范事迹融入语文、道法、科学等学科,通过了解常识、掌握知识,厚植“五个认同”的根基。将重要思想、政策法规、理论研究融入政治、历史、外语等学科,通过感知领悟、思考拓展,培树“四个与共”的理念。三是利用课堂主渠道阵地。开展“筑基”工程精品课评选,评出涵盖18门学科的精品课53课,充实主题教育新课库。组织教师说课、研课,推出一批可学可鉴的公开课集中展讲,提供教学示范新样板。加强宣传报道,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入、深度融合,推动课程开发新突破。
三、“全领域”协同联动,增强育人力度
发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作用,持续推动家庭主动尽责、学校积极主导、社会有效支持。一是多方联动。通过家长会、家委会等家校交流形式,在运用家校共育模式上吸纳校外辅导员。组织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基层社区活动,在互嵌融居的各族家庭间架起团结连心桥。评选“和美家庭”“美丽庭院”等先进模范典型,在倡导文明新风尚中树立示范排头兵。二是多元育人。举办“榴花同梦”系列联谊活动,以创设生活化场景的方式,推动各族青少年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开展“诵典习礼”系列研学活动,以沉浸式教育体验的方式,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组织“童心向党”系列团队活动,以参与庄严仪式的方式,引导各族青少年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三是多点发力。统筹优化宣教资源,分层打造21处教育基地,构筑覆盖全域的“1+2+X”实践阵地。构建“BRT干线+特色支线”民族团结号公交线路网,布设主题公园、微景观等视觉工程,拓展有限视域的“固定+流动”实践载体。发布“道中华·鲁南行”品牌,举办文创书画展览和故事创意讲演,丰富跨越领域的“10+N”实践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