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围绕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05-1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民委   字号:[ ]

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发自内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在推动首府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一、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始终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第一时间学习传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推进会,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机制,健全完善民委委员制度,执行定期会商议事、常态互观互检、年度总结通报等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监督考核。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绩效考核,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党课重要内容,纳入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纳入财政预算给予经费保障,对全市各地区各部门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持续督查问效,开展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项督查调研,形成了各级党委政治巡察、统战部门日常督促、政府依法管理、人大执法检查、政协调研视察、党派民主监督的监督体系。

三是加强党建引领。印发《关于“着力提升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项目工作方案》,明确市县(旗、区)两级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兼任民委主任,全市76个乡镇街道副书记兼任统战委员开展民族工作,配备村、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推动民族工作触手向基层延伸,为民族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是深化共同体意识教育。面向干部实施示范工程。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和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原原本本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制定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班的核心课程,全市组织培训1361期、辅导讲座2921场、专题研讨1972次,培训县处级干部8722人次、干部职工27万人次。面向各族群众实施强基工程。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民族团结纳入全市电视、电台、报纸、“三微一端”等重点宣传内容,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城石榴”专栏,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文章200余篇,录制广播电视节目60。组织“新时代讲习团”“理论轻骑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1200余场,受众近10万人。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青城共话石榴籽”互动话题参与300万人次,发送主题公益短信574万条,微博阅读量6000多万次;深入开展“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活动,推出《这就是我生活的呼和浩特》共绘发展同心圆青城石榴红 模范风采展微视频,全网点击量超500万次,全市100余处重点场所滚动播放300万次。面向青少年实施筑基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出台《在全市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开展“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国”主题升旗仪式、“童心向党筑梦北疆·民族团结共创未来”巡回展演等教育活动400余场(次),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二是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化制度保障。印发《呼和浩特市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使用三科统编教材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联合教研、结对教研、民族语言授课教师培训等机制,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旗县区绩效考核指标和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列入全市公务员初任培训计划,推动各级机关单位更好履行语言文字工作职能。强化推广普及。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普通话运用能力提升培训、统编教材教师专项培训,共计300余场、培训5万余人。

三是扎实推进共同体建设。加强共同体意识研究。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分基地作用,聘请12名区内外专家成立首府统一战线专家智库,确立4项重点调研课题。利用驻呼高校、场馆资源,设立市委党校、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内蒙古展览馆、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等10家单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学术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普及、成果转化平台,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和人才智力支撑。大力推广使用中华文化符号。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城市标志性建筑、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建设“红石榴广场”,打造“青城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创新打造56路“团结奋进号”公交专线、“民族团结”主题地铁车站、车厢移动展现阵地在主要街道、景区、学校、创建示范点等场所设置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和符号300余处,传播和推广更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印《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从土默川历史变迁看民族交融交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汇编》,排演《昭君》《如见》等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节目,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共识;深挖昭君文化中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内涵,连续举办23届昭君文化节活动,打造“昭君和亲路”国家级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中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在《呼和浩特文艺》开设《百年历程》专栏,围绕红色题材创作开展征文活动,编排《刘洪雄》等纪实情景剧并在基层一线广泛演出,生动展现各族群众团结抗日、同仇敌忾的英雄史诗,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滋养

三、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呼和浩特市坚持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争创“三个城市”、打造“四个区域中心”、推动融入“四大经济圈”、建设“五宜城市”、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首府的经济能级、文化能级、治理能级、生态能级、人口能级,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和6%左右,城镇化率提高到近80%,更好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呼和浩特的风采。

一是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紧紧扭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等重点,通过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这十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550亿元增长到3120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3万元、1.1万元增长到5.3万元、2.2万元。当前,正在精心培育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现代化工、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六大产业,加快建设伊利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中环产业城、和林格尔云谷片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500亿元以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厚植坚实物质基础。

二是切实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完善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一主一副”“四环四带”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由中心城区、东部白塔机场片区、西部伊利健康谷产城融合区组成主城区,在南部打造和林格尔城市副中心;用“四条环路”构建城市发展骨架,打造“四条生态带”,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70%以上财力用于发展普惠共享的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厕所革命”、燃煤散烧综合治理、打造“口袋公园”等一大批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的项目,推动各族群众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双整治”“双提升”。三环路、金海路东延伸段主体结构全线贯通,巴彦高架路、金盛快速路建成通车,新华大街西延伸段、鄂尔多斯大街西延伸段等30条新建续建道路全部完工。打通了多年“堵而不通”的兴安南路、包头大街、乌海东街等“断头路”27条,新华大街、大学东街、北垣街等7条重点街道更新工程全部完工,治理道路拥堵点97处,城区路网架构基本成型,群众出行更加方便。金山电厂二期、大唐托电“引热入呼”长输供热管网全部开工,完成3.52万户燃煤散烧综合治理,启动建设3个污水处理厂,完成140条背街小巷道路、392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多套。建成316个口袋公园、309公里青城绿道同时,坚持“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5.5万名各族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统一战线“同心助力乡村振兴 中华民族一家亲”项目,带动各族群众稳定增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推动各族青少年双向交流。出台《呼和浩特市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实施方案》,从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活动、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和结对帮扶交流活动等四个方面明确了13项主要任务。创建共争“小石榴籽章”各族青少年交流特色品牌,开展了“复兴有我——在京台湾青年边疆行”内蒙古交流参访活动、各族青少年“首都行”夏令营活动,组织首府学生与新疆、西藏少先队员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持续深化校地、院地合作,与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等6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成功承接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落地进一步促进优质创新资源在首府融合汇聚。

二是积极营造互嵌式社会环境。出台《呼和浩特市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实施方案》,把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发布了吸引人才十条策,深入推进3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通过“丁香扎根计划”,3.17万名大学生选择留呼就业创业,以灵活有效的引才模式,让全国各地科研人才、青年群体留得下、发展好。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设立红石榴驿站,开展“社区是我家、民族团结靠大家”活动,有序推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开展老旧小区“拆墙并院”工程,在村社区基层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讲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将社区打造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印发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工作方案》《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迁徙流动的社会条件

三是合力推动民族团结与文旅融合。出台《呼和浩特市关于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以呼和浩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明确了注入新内涵、打造新线路、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五个方面28项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主要任务,设计推出大青山万里茶道红色之旅、城市之根黄河之旅、黄河岸线非遗之旅、昭君和亲文化之旅、敕勒川生态长廊之旅5条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旅线路,深挖厚重黄河历史文化、独特现代工业文化资源,全力打造老牛湾、伊利健康谷5A级旅游景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窗口,让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助推器”。

四是着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落实《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8+N”活动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互观互鉴活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项目试点工作,打造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行业品牌落实好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坚持联创共建,按照“一进一方案、一进一主题、一进一特色”创建模式,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不断深化创建工作。目前,已建成内蒙古博物院等3家国家级教育基地,昭君博物院等3家自治区级教育基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等16家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建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玉泉区清泉街社区等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地区),托克托县、新城区等47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地区),蒙草生态等507个市级示范单位(地区),连续39年开展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活动,先后涌现出23个国家级、144个自治区级、763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24名国家级、177名自治区级、1874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五、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健全完善民族政策法规。加强对涉民族政策的动态评估调整,废止3部地方性法规,党内涉民族工作政策6项、行政类规范性文件8件,宣布失效党内规范性文件7件、行政类规范性文件1件,修改政策19项,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二是大力开展全民普法工作。依托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月、民族法治宣传周等活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百场主题宣讲,举办“首府同心大讲堂”,邀请中央、自治区专家学者重点解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法律法规;成立“法律服务宣讲团”,开展“与法同行,健康成长”法治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能力水平。

三是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事件。始终坚持是什么问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出台《关于全面提升首府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制度,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公安派出所和基层司法所共防共建共治。

当前,呼和浩特市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市上下将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矢志不渝的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目标,深入落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传承好团结奋进的城市基因,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团结奋斗,积极投身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生动实践,以实际行动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呼和浩特新篇章,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崇高荣誉绽放出更加亮丽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