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日期:2023-05-11 来源:山东省民宗委 字号:[ 大 中 小 ]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核心区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中所蕴含的“大一统”观念、德行文化、爱国精神、和而不同等理念以及齐鲁大地富饶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为开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提升宣传教育实效,营造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是强化干部教育。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内容。在全省民族工作系统组织开展“大培训、大落实、大提升”活动,成立山东省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宣讲团,统一印制宣讲提纲,最新理论政策法规精准直达各层级、各领域,累计培训2000余场30余万人次。
二是深化国民教育。以中小学校为重点实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推动建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和长效育人机制,充分发挥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育人环境的主要功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在青少年学生心灵深处。
三是细化社会宣传教育。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网络竞赛活动,110万人实名注册,486万人次参与答题,民族政策法规得到广泛普及。每年6月、9月定期开展全省民族政策法规学习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着力加强研究实践,拓展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载体平台
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依托山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孔子研究院等高校单位研究力量,建设命名7处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强对黄河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孔繁森精神、沂蒙精神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研究阐释,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是强化“三交”史料研究。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科院、山东博物馆等15个单位的20个课题组分别承担《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山东卷》7个主线课题,以及具有山东特色的“大运河沿线”“泰山区域”“夷夏碰撞”等13个支线课题,全面收集整理山东区域内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联合省文旅厅(省文物局),指导山东博物馆具体负责《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山东卷》编纂工作,坚持把少数民族文物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文化资源,对省内少数民族文物进行调查分析、系统整理。
三是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博物馆、党史馆、文化馆、纪念馆等,打造5处国家级、30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18处省级、111处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按照增进共同性、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发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突出优势,为开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有效载体。
四是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按照党建引领、宣传教育、服务保障、文化交流、信息管理、沟通联络“六位一体”总体要求,打造“红石榴”社区(家园)302个、学校184所、企业90个、机关94个,命名“红石榴”家庭70个、岗位71个;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409条,投放公交车1688辆,打造了覆盖全省的“流动的宣传阵地、行走的服务窗口”;建设“红石榴”主题公园、广场185处,布设标语牌、展板、立体景观等各类宣传点2800余个,成为各族群众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
三、创新开展系列活动,凝聚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开展主题文创作品征集。组织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主题文创作品征集活动,面向全省广泛征集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创作品,共征得文创产品类和视觉设计类作品共1003件(组),评选获奖作品118件,激发了社会各界以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动力和热情。
二是启动孔子学堂公益项目。省民宗委加强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战略合作,启动“孔子学堂万里行之齐鲁民族行”公益项目,以孔子学堂为载体,全面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项目。以儒家文化传承体验为整体框架研究设计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项目,融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体验和淄博琉璃、潍坊风筝、枣庄石榴盆景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通过沉浸式参与体验项目的形式,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是开展“道中华·齐鲁行”活动。推动打造“道中华·齐鲁行”品牌,推出曲阜、泰山、黄河、海岱等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精品线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线路、景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