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通过“四个融合”持续推进开放办学

日期:2023-03-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字号:[ ]

中南民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委属事业单位改革发展部署会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在促进校内各单位之间、学校与委机关单位之间、学校与委系统外单位之间、学校与国(境)外单位组织之间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切实推进学校转型升级和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校内资源深度融合

学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整合校内智力资源,主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为促进学科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科研工作提质增效汇聚力量。

一是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提供新动力。学校统筹相关领域专家,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及相关博士点建设,不断充实二级学科队伍,以“融”字为导向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二是为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融合计算机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专业优势,创建现代产业学院,聘请姚建铨院士担任产业学院名誉院长,实现相关课程教学、实验平台、学科竞赛、实习实践资源平台共享,推进复合型、交叉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是为有组织的科研打造新平台。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开展跨院系、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与合作,为推动学校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参与共建科研平台26个,其中省部级科研机构8个,共建单位包括中科院、中国电信、嘉必优生物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支持优秀教师参加相关学术组织、学术活动,担任学术组织负责人,主动融入学术主流。

二、加强与委系统单位深度融合

学校主动加强与国家民委机关的联系,积极参与国家民委重大项目,努力提升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贡献率。

一是积极参与专项工作任务。选派优秀党政干部参与国家民委重点工作选派优秀学生参与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近三年,累计遴选23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民族地区学校与国家民委舆情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舆情分析系统,提高信息数据分析、研判和应急反应能力。

二是积极参与民族宣工作。编撰学校民族学博物馆馆藏文物“三交史”图鉴,录制《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故事》系列10集主题宣传视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中国民族报社、民族画报社、民族团结杂志社签署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协议,选派50余名学生前往“三社”实习、开展课题研究与中国民族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实施“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校园行动计划”,共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中央民族歌舞团深度合作,共享展演平台,学校师生第五次登上央视春晚。

三、促进与委系统外单位深度融合

学校实施“三个一千万”计划,积极搭建“校校、校企、校地”合作平台,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新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拓展更大空间。

一是对接知名高校,加强校校合作。近三年,学校累计选派320名本科学生赴重庆大学进行交流学习,选派190名本科学生赴武汉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与在汉7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开展辅修培养、项目研究、实习实践等合作;与委属兄弟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接收北方民族大学35名本科生来校交流学习。

二是对接知名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与华为、金山、腾讯、小米、中国电信、山东浪潮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开办金山训练营、华为创新班、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联合开发“师生健康平台”和校园AED应急体系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437累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05项优秀项目,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三是对接地方需求,加强校地合作。学校主动融入属地发展战略,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纽带,与武汉市共建未来城科技园,实现校地共赢主持完成《广西德保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划》,承担武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广西德保县芳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公园、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建设方案设计,受到委托方一致好评。近5年来,学校为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等13个省区、市的33家委托单位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51期,培训各族学员3473人次。

四、推动与国(境)外单位组织深度融合

学校拓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项目,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重,在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一是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工作。学校承办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主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主题边会联合3所国外合作院校签署《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联合宣言》;与老挝内政部公共管理研究与培训学院合作,为50余名老挝公务员举办“行政管理能力提升”线上培训班,推动中国治理和扶贫方案走出去

二是有效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近3年来,学校累计与国(境)外高校新签署合作协议28项,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签署合作协议6项设立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助学金,资助281名本科生获得国(境)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机会,资助607名本科生参加出国类外语水平考试,累计发放助学金676万余元开办“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实验班”,组织50余名学生参与联合国驻华机构实地交流项目,赴世界500强企业开展实习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及对外交流能力。

三是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学校持续扩大“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招生规模,近5年来,共培养长短期各类来华留学生1465人次创新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合作,新增“行政管理硕士”英文授课项目,开设“植物学”英文硕士专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四是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学校承办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中心柬埔寨远程中文教学项目,组织44名师生为当地近700名学员讲授《中国概况》《中国传统文化》《汉语》等课程达5000余课时与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开展国际中文线上实习实践活动,遴选100余名学生完成1800余课时的汉语实践教学任务选派50名优秀学生13个国家和地区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