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建设“古籍文库”数字化平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

日期:2022-11-16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   字号:[ ]

2020年以来,“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带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数字化保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制定了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规划(2020-2035年),启动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典藏计划,投入专项保护经费536万元,对全区11个少数民族农工百艺、婚育丧葬、饮食服饰等9大类32小项800多个语言文化现象条目进行抢救性调查记录、拍摄和注释。组织打造《广西古籍文库》图书品牌(包含70个项目)及其数字化平台,首创“复制件交换原件”的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新模式。目前,广西每年抢救搜集的少数民族古籍超过2000册(件)、馆藏2.5万册(件),抢救搜集和收藏量居全国同行第一。2022年8月“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化平台上线,收录了100多部古壮字古籍底本和近千份民族地区文书等资源,初步实现了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成果的数字化共享,为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同步推进、相互关联、融合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二是打造古籍保护“三支队伍”。围绕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古籍识读、整理、研究、人才传承等环节,着力打造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负责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抢救、搜集和识读;市县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负责少数民族古籍的初步翻译和整理;专家学者队伍,负责少数民族古籍的规范整理、深入研究和政治把关、学术提升。近年来,通过联合高校、民族、文化、出版等单位举办了数十期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培训班,以项目实施带动,建立了100多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60多人的市县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40多人的专家学者队伍,形成了推动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力量。

三是带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化平台建设带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联合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9所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以打造精品项目为突破口争取国家出版基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等各类资助项目6个,牵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研究课题共12项,成果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1次、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次、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次。如《顿造忙(创世经)影印译注》由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教育出版社、大新县下雷中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联合编纂出版,入选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1年获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22年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成为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教学、研究、文创等的基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