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市深入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日期:2022-06-14  来源:湖北省恩施州民宗委   字号:[ ]

近年来,恩施市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学校为主阵地、课堂为主渠道、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落实三保障、做好三结合创新三举措,深入推进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

一是强化“三重保障”,形成高效推进“一盘棋”。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来抓,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市、乡、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机制保障,围绕“两高一评价”(高起点谋划、高规格推动、纳入评价体系),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民族团结示范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通知》,把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定目标、定任务、定要求、定责任,确保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同时强化经费保障,将工作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三是强化实效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十四五”规划、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整体布局,把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学校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纳入教师综合评价体系,以考核促履职、以成效显担当,确保工作扎实、效果真实。

做到“三个结合”,画好共同体意识“同心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落实到“三全育人”“五个思政”的全过程,使每一名师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以学校为主导,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传承、融合、发展”,将中华优秀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扎实开展“五旗五徽”(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国徽、党徽、军徽、团徽、队徽)主题活动,专设民族文化展览陈列室,传承发展西兰卡普、戏曲等特色民族文化。全市中小学设置共同体意识宣传栏270余个,建成共同体意识教育文化墙、文化长廊100余个,师生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二是以教师为主力,与师资培养相结合。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互观互检互学”,增强比学赶超意识,实现“示范引领、整体提升”目标。先后组织1300余名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研修、大讨论,打造了一支讲政治、能讲课、讲好课的师资队伍,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三是以学生为主体,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政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积极开展“我为祖国点赞”“祖国在我心中”“红心向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红歌大合唱、党团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触角”由城镇向乡村延伸、由中小学向中职延伸、由公立向民办延伸,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全面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创新“三大举措”,打造实践活动“升级版”。坚持将创新作为提升教育实践活动质效之魂,强化课堂教育,丰富课间内容,创新课外实践,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与教育教学交流交融发展。一是开设特色课堂课程。长效化开展中小学早自习“朝读经典”“起点阅读”等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化开设中小学《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将二胡、葫芦丝、恩施扬琴等10余种民族文化纳入中小学课堂,精编形成“和美课程”。常态化开展民族文化宣讲,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赋能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二是编创特色课间舞蹈。广泛开展民族舞编创活动,推动课间操内容民族化,全市各中小学共计编创土家摆手舞、连厢舞等作品100余部,10余部在恩施电视台展播,成为中小学课间操主旋律。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施州民族小学在全省“大家唱、大家跳”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全能金奖”,所编民族歌舞《大山里的土家娃》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展播。三是开展特色课外实践。以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为依托,组织师生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非遗传习所、博物馆为载体,开展体验式“古色教育”,强化师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参与式“绿色教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