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其中引用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生动展现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为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帮助读者更好理解这些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特推出“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专题,以期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借鉴。
我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全方位的,诚如有些学者所提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理解这个过程,就不能简单地只靠文献记载的“历史事实”,还要从具体的民间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答案。理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除了文字记载的“大事”外,民族关系更多地体现在老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在“雅歌儒服”这样的风俗习惯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是这无处不在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踩同一片热土,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从都护制度下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到设立伊犁将军、建省设县,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越来越直接,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新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
我国历史悠久、璀璨绚丽的服饰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蓬勃创造力。历次服饰变革,都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凝结着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优秀成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今天的嘎拉村,正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通过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建设农业综合体、嘎拉桃花源等项目,嘎拉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们以土地入股和自筹资金等方式,建设水果采摘园,种植冬季油菜花、青稞及其他花草,旅游产业链条得到延伸。2020年,嘎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0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13万元。
承德,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是连接京、津、冀以及辽宁、内蒙古的重要节点。有清一代,这里因地处京师和塞北之间、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过渡地带,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留下一段段“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历史华章。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建成于1792年。山庄占地564公顷,面积相当于两个颐和园,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的硝烟散去,各族群众没有忘记血洒祁连的西路军将士。1951年,甘肃省高台县在社会各界倡议下,经中宣部批准,筹备修建高台烈士陵园。2009年,陵园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1954年,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在西宁市各族群众的帮助下,在杨家台、苦水沟等地,从反动军阀残害红军将士的“万人坑”中挖出一具具骸骨,集中安葬在新修建的红军墓中,并隆重举行公祭,让英雄安息、让后人铭记。
今天的达西村,被幸福围绕着。“大家富了,村子里才能好;村子好了,才是村民们真正的幸福。民族团结是空气一样的呢,一分钟都离不开;民族团结是地基一样的呢,民族团结好的地方,社会才稳定。”沙吾尔·芒力克说,新的征程上,大家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团结一心、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了文化上的互鉴融通,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并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在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扶贫车间,他鼓励乡亲们把苗绣发扬光大,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总书记为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点赞”,让各族群众备受鼓舞。
这是一条英雄的铁路,几十万铁路建设者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建起了连接川滇的“钢铁长龙”;这是一条创造奇迹的铁路,它穿越了素有“露天地质博物馆”之称的川滇交界地区,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这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铁路,为沿线的各族人民送走了贫困、带来了幸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重视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唐代创设羁縻州府,实行羁縻制度,维系中央集权统治,加强中央与民族地区的关系。从元朝起,中央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逐步将任用世袭土官与设置统治机构相结合,建立土司制度。元明时期广置土司,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绥抚管理。土司一方面履行地方治理职责,另一方面世袭其土、世有其民。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响应总书记号召,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石窟和土遗址保护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敦煌舞研究中心等机构纷纷揭牌,越来越多的学者、文物保护者深耕敦煌学领域,敦煌石窟的考古断代和艺术研究成果突出,海外所藏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正有序进行,世界各地所藏敦煌文献的图版已基本完成出版,敦煌文献的校录释文成绩突出,敦煌历史、语言文字研究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发展指明了方向。
《玛纳斯》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离不开党和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挖掘和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投入大量保护经费,确保玛纳斯各项传承保护工作有效开展。2006年,《玛纳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玛纳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藏和平解放后,驻藏大臣衙门旧址曾被分配给群众居住,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八廓街北院”。几十年间,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共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的生动缩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所在的石河子市,起初是一片戈壁荒滩,只有几家车马店和卖馕人家,很快崛起为兵团人自己选址、规划、建造的第一座城市。今天的石河子市,是全国最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地之一,也是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达42%的“沙漠绿洲”,享有“戈壁明珠”的美名。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会师纪念园、纪念馆。在纪念馆的“红军教会了西吉人做粉条”油画和“单家集夜话”复原场景前,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深情凝视。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再次提到了“单家集夜话”这一红色佳话。
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进出西藏的两条大动脉。西藏拉萨、四川雅安、青海西宁的各族人民,在这一天举行了盛大集会,热烈庆祝通车。毛泽东主席为此专门题词:“庆祝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选举产生西藏各级人民政权。大批农奴和奴隶出身的积极分子迅速成长,成为优秀的民族干部。1965年8月,西藏县乡选举工作完成。9月,西藏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开幕,西藏自治区及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西藏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瓦氏夫人是明朝中期广西田州(位于今百色市田阳区)土司岑猛的夫人。嘉靖年间,瓦氏夫人率俍兵从广西田州顺右江而下,经邕江、西江抵梧州,又经广东佛山北上,翻大庾岭到江西赣州,转水路过南昌、湖口入安徽,一路跋山涉水数千里至浙江嘉兴抗倭,奋勇杀敌,屡立战功,成就了一段保家卫国的传奇。
从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当时的内蒙古,虽然也经受着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但内蒙古各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国家责任。年迈的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长途跋涉,争先恐后前来收养这些孤儿。
如今,茶马古道的经贸、货运属性逐渐褪去,但沿线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民族文化,却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2013年,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茶马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业、文化产业、特色城镇建设蓬勃发展起来,当年的古道驿站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藏族姐妹卓嘎、央宗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响和带领下,姐妹俩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国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
在党的领导下,蒙藏学校学生成为北京革命斗争中一支重要力量。学生们参加了纪念京汉铁路大罢工一周年、纪念列宁逝世一周年、李大钊赴苏回国后报告会等革命活动。1925年3月,奎璧、吉雅泰等人以绥远国民会议促成会代表身份,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和李大钊的指导下,1925年,多松年、乌兰夫、奎璧等主持创办了内蒙古最早的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向内蒙古各族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黄文秀的初心,不仅镌刻在脱贫攻坚征程中,也写入了她自己的成长轨迹。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本来有许多选择,但她毅然决定回到百色。黄文秀的父母身体不好,家境贫寒,她是在国家助学政策帮助下完成学业的。“我是从广西贫困山区出来的,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这是她内心的选择。
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除8座金质灵塔外,还有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约7万余件,典籍6万余函卷(部)。其中,文成公主塑像,记载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皇帝、十三世达赖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等场面的壁画,以及用汉、满、藏、蒙古4种文字镌刻的雍正皇帝册封七世达赖喇嘛金印等,都印证着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治理,见证着西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蒙古族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像是发源于阿尔泰山的一条河流,从遥远的古代奔流而下,世代滋润着当地蒙古族儿女的心灵。史诗《江格尔》叙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60多年来,包钢始终心系各族群众。包钢成立扶贫办公室,专门帮扶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每年派出医疗队到周边农牧区义务巡诊,送医送药;包钢白云铁矿职工医院坚持实施牧民就诊、住院、手术“三优先”政策,对生活困难的牧民减免治疗费用;包钢所属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预科班,重点招收边远农村牧区的少数民族考生,80%以上的毕业生走上了包钢的工作岗位;招收大批少数民族职工,把换上炼钢服的草原牧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的产业工人……
红军长征跨越十几个省份,经过了苗、瑶、侗、彝、藏、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从党中央到红军部队的每名指战员,都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把各族群众当作亲人和朋友。各族群众逐渐认识并了解了这支年轻的革命队伍,他们主动为红军筹粮、运粮、当向导、护理伤病员。“彝海结盟”“半条被子”等流传至今的感人故事,就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对共产党的真心认同、对红军的热烈支持。
“草原英雄小姐妹”讲述的是蒙古族姐妹龙梅和玉荣的真实故事。1964年2月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产大队,年仅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姐妹俩因父亲去给邻居帮忙,主动替父亲放牧集体的羊群。放牧时突遇暴风雪,气温骤然降至近零下40摄氏度。羊群在风雪中狂奔,姐妹俩始终紧紧跟着羊群跑。她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羊群保护好,一只都不能丢!
历史如镜,照进现实。文成公主进藏撒下的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筑路大军于1954年建成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开辟了西藏交通的新纪元。此后,内地一批批建设者来到西藏,扎根雪域高原。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召开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轰轰烈烈地开展对口援藏工作,一代代进藏干部在雪域高原挥洒激情与热血,与当地藏族同胞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结下深情厚谊。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凉州会盟以和谈的方式推动了统一,是西藏与祖国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国家和平统一,各民族友好团结,既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又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乌苏里船歌》传唱半个多世纪,让很多人知道了在我国东北边陲,世代居住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食鱼肉、穿鱼皮、用犬拉雪橇,赫哲族曾被称作“鱼皮部”“使犬部”。赫哲人因分布地区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自称,如“那乃”“那贝”“赫真”等。“赫哲”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清实录》,是从“赫真”变音而来的。赫哲族先民属于肃慎族系,历史上包含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古代民族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族称为“赫哲族”。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故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不同的形式上演。从雪域高原唱响“北京的金山上”,到阿佤山上“阿佤人民唱新歌”;从艾尼瓦尔姐妹从天山南麓给习近平总书记送去“同心共筑中国梦”十字绣匾,到内蒙古大草原、独龙江畔、毛南山乡的各族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寄去一封封纸短情长的信件……库尔班大叔爱党爱国的精神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趋势,交融统一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永恒的主题。秦代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此后的金、元、清等朝代的统治者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推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可以看到,在北魏时期,统治者在大规模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中原地区也受到鲜卑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刚健质朴气息的影响。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云:“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一位深受游牧文化影响的汉族女子骁勇的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透着飒爽之气。
昭君出塞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烙印在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里。它以史言明,各民族自古以来就互相依存、休戚与共,也时刻提醒后人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2014年1月、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他反复强调,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要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并对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守望相助的希望。这些殷殷嘱托,激励着新时代的草原儿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把祖国北疆建设得更美丽而奋斗。
锡伯族同胞从东北到西北,万里迁徙,扎根祖国边陲,世世代代忠诚履行屯垦戍边的神圣职责,体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克服困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新中国成立初期,八千湘女上天山;三线建设时期,百万青年去西部……如今,一批批有志之士满怀热情,带着一身本领奔赴边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无悔年华写就人民幸福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