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
日期:2018-03-27 来源:监督检查司 字号:[ 大 中 小 ]
努力培育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兴义市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素有“黔桂锁钥”之称,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国土面积2911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28个民族,总人口84.2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1万人,占总人口的22.74%。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18.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10元。
历年来,兴义市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努力培育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大力宣传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完善机制,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先后荣获“中国年度魅力品牌城市之绿色生态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市”等荣誉称号;万峰林街道纳灰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南盘江镇南龙村等4个村寨被命名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桔山街道滴水社区等14家单位命名为省级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一、主要经验做法和取得成效
(一)重部署、抓统筹,筑牢发展战线
为切实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挂帅、市长具体统筹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将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要点和目标考核内容;组建了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公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市直相关部门抽调11名专职人员具体抓好创建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2013年12月31日召开了兴义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市启动大会,市委书记和市长出席会议并全面部署创建工作;制定下发《兴义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十大项六十五小项工作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26个乡(镇、街道)和40多个部门,落实责任到人,形成市级统筹部署,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重教育、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积极宣传和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以“六进”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爱国主义和反分裂、反渗透的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党校的必修课程,纳入职业教育学校和中小学教学课程,规定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课程不少于4堂,通过以上方式,全面普及民族基本知识,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二是树立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定期召开民族工作会议,总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表彰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模范集体和个人典型事迹,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鼓励各民族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再创佳绩。三是深入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以“三月三”“六月六”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在人员集中的地方举行专题宣传活动,设置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仅上半年就累计组织活动50余次,发放资料30000余份,覆盖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全面深入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积极营造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重基础、抓保障,改善生活水平
十分注重夯实基层基础,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基层的投入,着力于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努力改善和提高基层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维护各民族团结稳定并推动共同发展。交通出行上,万峰林机场建成投用;贵阳—兴义快速铁路、永州—兴义—河口铁路等项目相关工作有序推进;汕昆高速和晴兴高速相续建成通车;完成200余公里城区大道修建、3008公里县乡公路养护,道路完好率90%以上;客运东站、西站完成搬迁;12个乡镇“白改黑”项目竣工投用;3014.3公里通村油路、700.48公里通组路和326.83公里串户路建成投用,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水电保障上,木浪河水库扩容、引马入兴等项目建成投用,敬南郑家沟等7座水库的除险加固,饮水库容达到1.54亿立方米,24.6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兴义电厂、清水河自备电厂建成发电、威舍和清水河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完成、农网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全市输电线路逐步完善。医疗救助上;完成市医院扩建、市妇幼保健院建设、1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79个村级卫生室、21个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等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市医院创建“三甲”,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06万人,常住人口参保率为99.97%。住房保障上,完成棚户区改造15918户,农村危房改造21582户,建设保障房12378套。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由 1220元提高到2640元,城市低保月补助标准由256元提高到495元。教育发展上,近五年累计投资87亿元实施完成276个教育项目建设,新建或改扩建67所中学、157所小学、52所幼儿园,为16万余名适龄儿童提供教育保障;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16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精神文化上,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4.75万户、“户户通”4.02万户;建成21个乡镇文化服务站,实施农家书屋工程187个(涉及156个村、31个社区),实现村村有图书室;建成100余个民族文化广场,实施完成22个乡镇和村级农村体育工程,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服务。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约1000余场次,各民族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四)重机制、抓管理,维护团结稳定
以强化机制体制建设为抓手,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一是重视民族工作,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发挥民族工作部门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近年来共安排市级民族工作三项经费918万元,重点解决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二是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配备,积极打造一支成熟、稳定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目前全市少数民族干部共4061人,占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22%;少数民族科级以上干部334人,占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30%。三是建立完善信息沟通联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村(居)委会民族工作联络员作用,规范有序开展监测和处置工作,密切关注和掌握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趋势和动向,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摸排,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冲突的苗头性问题,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化解和处置,严防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四是建立“风险评估先行、防范化解联动、建设与调解并进、发展与稳定统筹”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建立协调、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