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9-29  来源:null   字号:[ ]

  桃江县鲊埠回族乡是益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21954人,其中回族人口9653人,占总人口的45%2010年以来,先后荣获国、省、市、县级荣誉称号44项;201111月,我乡被省民委授牌为“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0153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强大合力。乡党委政府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乡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乡、片、村(居委)3级工作网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活动体系。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乡党委政府各部门、村支两委绩效考核,强化措施,传导责任,狠抓落实。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全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发展。2014年,该乡实现国民产总值18.7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52万元(1.37万美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财政总收入为2248.2万元,同比增长21%。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细木工板产业,成功打造了中国南方最大的细木工板生产基地,目前全乡有细木工板企业35家,产业延伸企业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家,年税收过百万元企业5家,带动就业9600多人。其中外省工人达2000多人。优势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民群众的增收,全乡楼房拥有率95%,轿车普及率75%,户均存款突破50万。不断壮大民族经济,以牛魔王、溜达牛企业为龙头,不断扩大清真畜产品养殖宰杀和运销经营,形成了肉牛养殖、牛肉食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乡拥有牛肉食品加工企业5家,养殖企业28家,其中年出栏牛500头以上养殖大户有3户。加快推进同心民族工业园区发展,目前园区已实现年产值7亿多元,拥有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2个湖南省名牌产品。

  三、坚持以人为本,致力全面小康建设。2014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0元,比上年增长24%;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全乡仅有100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益阳市精准扶贫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使全市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4.5%);全乡全面小康整体实现程度达87.5%,比上年提升5个百分点;全乡楼房拥有率达95%,轿车普及率达75%

  四、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助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积极推荐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2011年以来共推荐省党代表1人,市、县党代表3人,市、县人大代表5人,县政协代表5人,市政协代表2人;回族干部及在我乡工作的干部提拔重用比例居全县15个乡镇之首。桃江县委高度重视回族干部的提拔和使用,县委常委会议出台了事业干部招录少数民族优惠政策,2012年来共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副处级1人、正科2人、副科4人、招录回族事业干部8人。乡党委政府把正确的民族观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硬条件,在关键岗位、重要岗位放手使用回族干部,目前全乡现有机关干部35人,其中回族干部有11人;村干部40人,其中回族村干部有16人,回族干部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五、积极落实民族政策,着力改善民生。认真落实了回族考生考试优惠加分等民族优惠政策,成功争取了清真肉食补贴政策,2014年发放清真肉食补贴80多万元。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危房改造、社会低保、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不断扩面提标,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集中力量组织实施“15项为民办实事计划”,2014年以来,全乡共修通省道8公里、县道12公里,硬化村级公路60多公里,衬砌渠道15公里,建成安全饮水工程5个,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等,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六、持续增加投入,完善社会事业建设。统筹做好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各项工作,投入800多万元完成了所有中小学校的合格化建设、新建中心幼儿园1所;争取资金500万元改善了乡卫生院医疗条件;农家书屋、农村广播实现全覆盖,建成了设施设备完善、堪称一流的敬老院等等,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随着社会事业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攀高。

  七、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增进团结进步共识。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政策、普法教育等宣传,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大力推动“三册”进农家,即建乡30年来发展宣传手册、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手册、惠民政策手册等发放到各家各户。坚持“三会”制度,即定期举办在外知名人士座谈会、伊协常委座谈会、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座谈会,和商发展大计,为促进鲊埠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六进”活动为抓手,深入推介民族团结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进一步凝聚“四个认同”共识,打牢了全乡人民群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爱党、爱国、爱民族、爱发展”的思想基础。

  八、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强力推进“两个一”回族文化传承工程,即建设一个以纯回族村南京湾村为主体的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和一条从车门塅村至南京湾村的民族特色风情街,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回族武术、回族舞蹈、三棒鼓以及回族古旧民居等特色文化。把宗教和顺作为增进民族团结的重中之重,弘扬桃花江穆斯林“爱国爱教,认主独一”的宗教文化,成立了湖南省第一个伊斯兰协会调解委员会,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近3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组建了益阳市首支穆斯林志愿者团队,发扬穆斯林同胞奉献、友爱的民族精神,促进回汉群众团结互助、社会大和谐。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加大对教职人员的培训,引导宗教界人士把党的政策融入讲经之中,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既念教义经、又念致富经,促进共同发展。

  九、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奉献互助。成立了1个扶助基金,每年拿出10万元给孤寡老人发放补贴、支助大病就医家庭和贫困学生上学。建立了2个奖励基金,每年拿出20万元对考取学校的学生,对弘扬社会正气的好人好事、好婆媳、道德模范等都进行奖励。由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资,组建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支持全乡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先后拿出400万元,修建了炒砂公路“同心路”1.5公里、民族教学楼1栋,维修改造了敬老院、捐赠一台救护车等等。

  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全民共乐。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延伸到机关、村庄、社区、学校、企业和清真寺等各个角落,使“三个离不开”在回汉人民群众心中深深扎根。以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全民共享共乐。全乡组建花鼓戏剧团1个、舞龙队5支、腰鼓队5支、健身俱乐部1个、其他文娱队伍4支。花鼓戏剧团每季度到各村义务巡演,全乡每年举办广场舞比赛、“美丽桃江 幸福鲊埠”群众文艺汇演、大众运动会等活动,积极推动回汉人民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十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平安鲊埠建设,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全面构建网格维稳体系,建立了由伊协、回族同胞组成的矛盾纠纷调处服务队,近3年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7起,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强化信访接待和办理工作,机关干部每月下村不少于12天,着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14年,我乡被评为市级平安乡镇和信访工作优秀单位,连续三年民调工作在全县排名靠前,连续四年被评为市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十年无命案、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目前全乡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