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三个增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日期:2023-11-20  来源:甘肃省民委   字号:[ ]


甘肃兰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把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相互融合。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张一悟纪念馆等诸多红色文化场馆开辟专题展览,解读民族团结历史,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持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宣传教育效果。举办兰州市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讲解员导游培训班,发挥和利用好旅游景区这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平台。利用民族服饰、民族舞蹈、剪纸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中华文化符号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顺应网络时代宣传工作新趋势、新特点,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创建”平台,搭建民族团结“云链接”,开设民族团结“云课堂”,联通民族团结“云WiFi”,开放民族团结“云展馆”,分享民族团结“云读书”,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

二是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坚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过程,精心打造“文化兰州·全民共享”惠民工程,持续发挥兰州太平鼓、黄河大水车、兰州鼓子、苦水高跷等国家级项目保护基地和“兰州泥塑”“青城小调”“皋兰曲子戏”等传习所的宣传引导作用,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与发展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宣传民族文化品牌,开展民族非遗作品开发、展示和推广,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纳入全市义务教育管理范畴,采取“流入地负责学籍管理、本地就近免试入学”方式,协调动员爱心民族企业筹集资金400余万元资助各族大学生800余人。打造高校统战联盟和企业统战联盟,特色校地企大统战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联合兰州大学、西北民大,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基地,引导中石油兰州石化、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等驻地企事业单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拍摄《黄河之滨·千籽同心》《以兄弟的名义联手御敌》《打造民族团结文化高地》《真情结出石榴籽·同心共做追梦人》等专题片和微视频60余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好形象。

三是增强各族群众对交往交流交融的参与感。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景区”活动,在兰山公园、河口古镇、什川古梨园等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制作景区导览标识、便民座椅衣帽架、门面招牌,将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将民族团结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沿百里黄河风情线精心打造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广场、公园和小游园,全方位、立体化、广视角开展共同体意识宣传,着力把黄河风情线打造成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民心线。举办“黄河之滨石榴红,团结奋进新时代”文艺演出、兰州市“石榴杯”书画摄影展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兰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展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演讲比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邮票展览、知识竞赛、“结对子”“心连心”联谊等“八个一”系列活动,用大众熟悉的语言、喜欢的方式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开展“个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大梦敦煌》《大豆谣》、秦腔展演、音乐会等惠民演出,塑造民族团结特色文化。以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母亲节等观光旅游节为载体,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体活动,让文化交流成为各族群众情感交融的有效载体,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