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日期:2023-06-15  来源:云南省红河州民宗委   字号:[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传承中保护、在发展中传承,让绵亘千年的红河非遗瑰宝闪耀出熠熠光彩。

一是建章立制夯实保护基础颁布实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条例》,积极制定并不断完善哈尼古歌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方案,加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工作。积极开展非遗档案库建设工作,持续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国家、省、州、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196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86项、州级190项、县级904项。建立非遗保护中心数据库,对近年来开展的非遗展演、民俗活动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宣传片等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储存,并通过红河非遗数字展示平台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实现资源共享。其中,由元阳县非遗中心承担完成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抢救性记录工作获评全国25个优秀项目之一。今年1月,《云上梯田长出的音乐——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红河南岸哈尼族彝族乐作舞遗存集》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22年度)名单。  

二是聚焦传承激发内生动力多措并举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传承项目的展览、演示、研讨等活动,认真落实各级传承人的传承经费补助工作,切实调动优秀传承人积极性。在传承人较集中、传承基础较好的地区,依托具有影响力和传承能力的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工作室,设立传承点,举办各级传承人培训和展演展示活动。目前,全州共有各级传承人1995人,其中,国家级17人、省级88人、州级401人、县级1489人;设立非遗传承场所163个。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促进学生近距离体验非遗、了解非遗,加强传承人后备力量建设。

三是“非遗+”模式注入发展活力积极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旅游文创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新渠道。“非遗+文旅”“非遗+直播”“非遗+乡村振兴”“非遗+研学”等已成为红河州非遗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坚持让非遗文化和传统民间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如2023年元阳梯田举办的“开秧门”农耕文化节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哈吧》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昌和李文明演唱的《哈尼古歌——春季调》,用虔诚悠扬的吟唱将哈尼族千年农耕文明娓娓道来,让游客流连忘返在红河县举办的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近万名红河县各族儿女和游客走上街头,齐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让近距离体验非遗、感受非遗在红河州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