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坚持“三个强化”让民族古籍“活”起来

日期:2023-05-22  来源:贵州省民宗委   字号:[ ]

毕节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好民族古籍保护发展工作,让民族古籍“活”起来,更好地讲述贵州故事。

一、强化思想认识抓保护,让民族古籍“存下来”。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毕节市不断加大民族古籍的保护传承工作力度,搜集彝文古籍2000多册(簿),更换古迹书壳、防酸化189部,启动古籍书库数字化建设前期工作,古籍拍照600余部,录入电子文本10000余页,建立彝文字库10000余个单字,对180卷彝文档案进行抢救保护。

二、强化翻译整理抓研究,让民族古籍“显出来”。支持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院、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毕节市民族研究所等民族古籍翻译研究机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建设,翻译出版300余部5000多万字的古籍文献,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55部(册)入选国家档案局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正在开展“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申报2024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工作,出版《苗族古歌》《毕节回族文化》《毕节布依族》《布依古歌》等书籍。

三、强化成果转化抓运用,让民族古籍“活起来”。深入推动根植毕节大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同心”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撮泰吉”“滚山珠”等9项民俗活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MV《水西绝唱》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话剧《守望·撒麻》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打造韭菜坪、天上花海、天上石林、高山草原等多个景点构成的风景组合“阿西里西风景区”等,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