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言——刘跃进

日期:2019/06/03  来源:  字号:[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所所长刘跃进研究员发言

格萨尔的故事,大致产生在公元11世纪前后,迄今为止,依然广泛流传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绵延数百年,积累形成二百多部、长达百万行,是目前所知最长的活态史诗,充分展现了中国广袤疆土上文学的多样性,在中华文学史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可惜,这样重要的民族史诗,即便是中文系的师生,也很少接触。这些年来,我有机会到民族院校讲课,发现一个现象:民族院校文学系同学除阅读各民族文学经典外,通常还要开设汉民族文学经典阅读课。《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还有明清的小说等,都有详尽介绍。反观内地一些综合性大学中文系,又有多少院校开设有民族文学经典课程?我没有做过统计,估计不会很多。如果真是这样,中文系便名实不符。中文系,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简称。中华各民族文学经典,当然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在我国的宋辽金元时期曾出现一个高潮。在回鹘地区出现了《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玛纳斯》等著名著作与故事传说,在吐蕃地区出现了《格萨尔王传》、在蒙古族地区出现了《江格尔》《蒙古秘史》等著名史诗。这些重要的民族史诗,是我们多民族长期以来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共有的文化命脉,确实值得珍惜,值得发扬光大。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在看到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遗憾地指出,20世纪以来沿袭多年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还是依照传统的历史分期、地域划分或者社会学的民族概念,将本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学,分割成孤立或单一的历史、地域、王朝、民族去研究,鲜有涉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学的交汇、交流、交融的形态研究,缺乏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学多元一体的综合性研究。

为此,我们曾与西北民族大学同仁共同策划选题,在相关报刊组织专栏文章,呼吁将中华多民族文学经典纳入中华文学史编写系统,纳入大学中文系教学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还曾联合举办“中华文学的发展、融合及其相关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希望通过研讨会、专栏文章等多种形式凝聚共识,并将这种共识扩展开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引起关注。

而今,三十册煌煌巨著《格萨尔》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耀眼的中华文学的灿烂光芒,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从介绍中知道,我国大规模搜集、整理、出版和翻译《格萨尔王传》的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开始,80年代,《格萨尔王传》史诗的抢救工作被列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六五”重点项目,成立了全国性的工作领导小组暨常设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几代学者,不辞艰辛,呕心沥血,历时数十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的整理工作,广大读者会感激他们,历史也会铭记他们的不朽业绩。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当然是指多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由此想到,科学地认识并研究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同源共生的本质,重新认识各民族文学在推进中华文化历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目前学术发展情况看,最迫切的工作,是系统深入地清理民族文学史料。为此,文学研究所主管的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还还成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我们希望组织力量,重点整理相关史料,准确描述中华各民族文学汇聚、融通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华文学的整体风貌,为构建新时代中华文学史宏大叙事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