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全国民族自治州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 > 经验交流
延边: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日期:2015/10/09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大 中 小 ]
延边州州长李景浩发言
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边地处吉林省东部,总面积4.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4.6万,其中朝鲜族人口77.8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6.3%,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3%,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自从1952年建州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州委、州政府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2014年,我州第五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历届州委、州政府始终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作为第一政治责任,建立了民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安排、同步考核机制;在全国率先制定《自治条例》,先后颁布实施单行条例48部,出台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和决定120余个;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两个积极性,做到同等条件下优先培养、优先提拔少数民族干部,现有县级以上朝鲜族领导干部占到本职级干部总数的43.5%,远高于其36.5%的人口比例;长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企业、进军警营活动,坚持“抓两头带社会、抓九月带全年、抓典型带全员”。强大的政治导向,有力地巩固了民族团结,在延边,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维护“模范州”形象,已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壮大经济综合实力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多年来,我们立足资源、区位、政策、人文等叠加优势发展经济,形成了以能源矿产、林产、食品、医药、旅游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2014年,全州人均GDP达6827美元,全口径人均财政收入7330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3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6元。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全州4.2万平方公里土地,森林覆盖率达80%,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百兽之王——东北虎就栖息在我州的莽莽林海中。2014年,我州列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行列。
三、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延边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出国际合作开发图们江地区倡议。20多年来,我们始终高举图们江开发旗帜,积极推进对朝、俄、韩、日等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延边已经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的前沿。2012年,珲春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际合作示范区。今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目前,全州有9个对朝口岸、2个对俄口岸和1个国际空港。全州8县(市)实现高等级公路相连,与省会长春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相通,今年还将开通吉图珲铁路客运专线。延吉机场开通了2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年旅客吞吐量达120万人次。我州珲春开通了经俄、朝港口至周边国家及我国东南沿海的陆海联运航线。延边作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枢纽地位正日益显现。
四、坚定不移地繁荣民族文化,构筑精神家园,提高区域发展软实力
教育是文化的根基。我们加大投入,在边疆民族地区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战略目标,推动以双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教育改革,不断完善质量加特色的朝鲜族教育发展模式。延边大学列入国家“211工程”。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在30个州中率先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上星”,累计出版朝鲜文各类图书3.7万多种,900多种图书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图书奖。我们推动民族文化创作与普及,一批歌舞精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千人象帽舞、伽倻琴合奏、长鼓舞、牙拍舞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多年来,我们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300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是我国目前第一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我们相继建成中国朝鲜族非遗馆、延边朝鲜族博物馆等标志性民族文化基础设施。
五、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边疆群众向心力
我们坚持每年拿出财政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事业,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近年来,改造各类棚户区近18万户,改造农村危房近5万户。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参保覆盖率达到99%以上。我们充分利用人文优势扶持发展对外劳务,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全州境外劳务人员保持在年均10万人以上,劳务收入最多的年份相当于当年全州全口径财政收入的近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