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锁定目标,攻坚克难,奋力托举苗乡侗寨同步小康梦

日期:2015/10/09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

                                          黔东南州州长廖飞发言

锁定目标  攻坚克难

奋力托举苗乡侗寨同步小康梦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 全州常住人口347.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约为78.27%。近年来,我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全力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力开展同步小康创建工作,迈入了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的重要阶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对标小康指标,抓好顶层设计

2012年,我州小康实现程度为74%,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8年,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落后4年。针对这一州情实际,我们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确保较长时期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走追赶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明确“两步走、三批次”:到2016年全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西部平均水平,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个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6个县于2018年实现全面小康,剩余8个县确保于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在创建标准上,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直观感受,确保全面达到贵州省的创建标准,努力向国家标准看齐。

二、紧扣核心指标,找准关键环节

在做大经济总量上发力,确保人均GDP、城镇化率等核心指标进档升位。我们扬文化旅游之长,补工业化、城镇化之短,突出实施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三大重点战略。培育了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医药等专业园区;加快州域空间布局调整,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28%提升到2014年的40%;发挥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两大核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镇远古城、雷山西江、黎平肇兴等景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以体验、休闲、康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迅速升温。“十二五”前四年,我州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5.9%,居全国30个自治州第4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8.3%,增速居第1位;经济总量位次由第13 位前移至第10位。2014年,全州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番,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目标。

三、突破关键瓶颈,夯实基础条件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突出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凯里黄平机场和黎平机场,贵广高铁、沪昆高铁分别通达珠三角和长三角。建成高速公路750公里,总里程接近贵州省的五分之一,今年底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狠抓通往重点城镇和景区景点连接线建设,建成旅游公路1638公里。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小康电“六项行动计划”,将饮水净化系统、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宽带进村等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围,全州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环境指标将提前实现小康目标。

四、紧盯短板指标,体现责任担当

我州小康创建短板指标集中在民生领域。我们大力实施改善民生推进计划,增强群众在小康创建中的直观感受。一是聚力扶贫攻坚。针对不同贫困群体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对石山区、深山区“无业可扶”的贫困群众,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出大山,搬进城区、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对无劳动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社保“两线合一、减量提标”增加转移性收入,使其直接脱贫;通过补贴生活费、减免助学贷款本息等措施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力争到2018年基本消除贫困。二是着力促进增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推进“315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落实,在产业园区配建公租房,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011年以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5%,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十大民生突破工程”,在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每年办成一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使小康创建活动成为群众不断得实惠的过程。2014年底,住房指数、文化发展指数、医疗卫生发展指数、社会安全指数等民生指标均有较大跃升,全州居民生活质量指标小康实现程度提高到93.29%

自治州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离不开中央各部委的支持。我们将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州为抓手,凝聚各民族力量推进同步小康进程促进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