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竟进脱贫,竟进小康

日期:2015-10-09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

                                           恩施州州委书记王海涛发言

竞进脱贫 竞进小康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最年轻,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武陵山片区的重要板块,也是国家民委确定的首批13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之一。全州总面积2.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06.2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5%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的部署,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题,把同步实现小康作为根本任务,竞进脱贫、竞进小康,自治州呈现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民生福祉加快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开启“思想阀”,汇聚竞进脱贫奔小康的大气场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2014年全州小康实现程度78%,尚有729个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的绝对贫困人口9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8%,是全国、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脱贫和小康建设,国家民委牵头联系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2013年、2014年王正伟副主席先后两次视察恩施,深入山村农户家中,带来了党中央的关怀,特别强调要抓住旅游业这个“牛鼻子”,积极推进旅游扶贫。201412月,全国旅游扶贫现场会在恩施召开。20155月,汪洋副总理视察恩施,对旅游扶贫给予肯定。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武陵山试验区,全力支持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一系列含金量高、含情量重的政策普惠恩施。

我们抢抓政策叠加机遇,大开山门,打开脑门,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以干求助,自强不息,着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不移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力推动了恩施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

2014年,全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40元,增长11.5%,在全省13个市州中增速位居第1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45元,增长10.5%,增速位居全省市州第1位;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94元,增长13%,增速均高于全省11.9%和全国11.2%的增速,增速位居全省市州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3.6亿元,增长13.4%,增速位于全省市州第5位。减少贫困人口16.6万人,减贫数量居全省第1位。

二、绘制“路线图”,探索竞进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径

我们把精准扶贫作为“特别重要、特别关键、特别紧迫”的全局工作来抓,按照“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梯次推进”的原则,推动条件成熟的县市提前13年“脱贫摘帽”,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县摘帽、村脱贫、户销号”目标,从而绘制了“竞进脱贫、竞进小康”的路线图。

一是实施“兜底”扶贫。瞄准特困群众,出台了低保提标、大病救助、教育扶持等10项具体措施,为全州12万最困难人口实行政策“兜底”。2014年民生支出达到19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80%以上。

二是实施片区综合扶贫。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视察恩施指示精神,扎实推进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工作,在创新投融资、镇村治理等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狠抓来凤—龙山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形成了城区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十个一体化”格局。

三是实施旅游扶贫。抓住旅游业这个“牛鼻子”,创新形成了“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养生度假型、创业就业型、产业融合型”等旅游扶贫方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硒博会,“世界硒都”成为恩施旅游的亮丽名片。201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增长35.6%,直接承载10万农民就业致富。

四是实施金融扶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风险管控、责任共担、激励评价制度,设立金融扶贫专项资金,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贷得了、手续简、时间短”的信贷需求目标。

五是实施电商扶贫。抓住互联网+的机遇,采取“裕农网平台+县级运营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社+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模式,探索电子商务扶贫新路子,达到了整合扶贫资源、提升扶贫实效的目的。

三、构筑“保障网”,营造竞进脱贫奔小康的好环境

我们坚持把脱贫摘帽、全面小康作为“书记工程”来抓,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比重提高到60%,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了“四个到村、六个到户、四项工作机制”。

“四个到村”就是规划实施到村、政策整合到村、部门帮扶到村、精准考评到村。

“六个到户”就是产业扶持到户、项目实施到户、科技培训到户、金融扶贫到户、基础设施到户、公共服务到户。

“四项工作机制”就是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的粗放扶贫办法,建立健全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到人的结对帮扶机制:

一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实行“领导联片、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全覆盖,派机关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做到工作队“不脱贫不脱钩”。

二是能人大户结对帮带机制。建立1个能人或大户帮带1至几户贫困户的扶贫机制,形成了“先富带后富”的浓厚氛围。

三是市场主体结对链接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贫困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方式,通过利益挂钩,使市场主体与扶贫对象形成利益共同体。

四是社会救助结对关爱机制。倡导社会力量定期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重症病人等提供爱心支持,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良好环境。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少数民族的群众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王正伟副主席在恩施调研时的指示与本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主动融入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决战贫困、精准扶贫、竞进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