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全国民族自治州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 > 经验交流
黄南:突出特色 全面发展 建设小康
日期:2015/07/15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大 中 小 ]
突出特色 全面发展 建设小康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一、基本州情
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属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州建政于1953年,辖同仁、尖扎、泽库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4县32个乡镇,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65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7%,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8.6%。境内水电、矿产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黄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367万千瓦,已探明具有一定储量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等25种,主要野生动植物有棕熊、雪豹、麝香、冬虫夏草等,拥有各类中药材710种。黄南文化灿烂,人文独特,热贡艺术和藏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326处,是全国第三个被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藏、汉、蒙、回等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苯教等争奇斗艳,是中国五千年民族融合的缩影。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民委的亲切关怀,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少数民族兄弟州的关心帮助下,自治州步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做多的时期。截至2014年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02亿元,同比增长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72亿元,增长20.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亿元,增长13.5%;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2.53亿元,增长25.79%,总财力达到57.95亿元,增长2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45元,增长9.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53元,增长13.27%。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动力,建立完善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办了“领导干部学习论坛”、星期天学院、“三基大讲堂”等学习平台,在州县乡镇不同层面开设研讨班、轮训班、专题培训班,组建州宣讲团常年深入各地各部门开展宣讲活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组织专家学者、动员各级干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在全州上下形成了以学习强素质、以学习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坚持项目支撑,着力夯实发展基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的状况,我们牢牢抓住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青海省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等重大机遇,从事关自治州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出发,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水利、交通、电力、通讯、市政、土地整理等重大项目,全州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电网实现全覆盖,无电地区基本消除,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村道硬化,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强与天津、北京、农业部等对口援建地区和单位的合作交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领域一批援建项目陆续实施,为自治州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坚持特色引领,全力推进转型发展。面对经济结构单一的基本州情,我们抓住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利好,依托资源和比较优势,把生态农牧业、有机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作为自治州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初步建成了万亩黄果、万亩核桃、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南牧北农、农牧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点。以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统领,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以唐卡、雕塑、堆绣为主的文化产业群体,黄南被纳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黄南旅游荣登2014年旅游业最美中国榜。文化旅游业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坚持生态立州,推动可持续发展。面对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生态保护新要求,认真落实《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10亿元资金组织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林权制度改革、生态补偿、林权补贴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同时严格实行项目准入制度,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和草原奖补机制,4万多牧民群众实现定居,通过草原奖补政策,年人均增收1900多元,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保护生态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五)坚持民生为本,着力改善群众生活。面对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期待,我们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全力推进民生建设。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多年来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保持在75%以上,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优先保障,坚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1+9+3”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工程,全州各类教育蒸蒸日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初步建成覆盖州县乡三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连续九年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新型农牧区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儿童福利院。实施农牧区保障性安居工程,80%以上的农户盖了新房,92%以上的牧户有了定居房。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和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程,累计使8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六)坚持稳定为基,凝聚各民族发展合力。面对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和严峻的维稳考验,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长期建藏、依法治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中央治藏方略,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推动藏区长治久安。坚持打主动仗、整体仗和进攻仗,旗帜鲜明,坚决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有效应对藏区不稳定事件等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长治久安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抓手,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行人民联防群防群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着力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的突出问题。抓住寺院这个“牛鼻子”,坚持教育为先、服务引领、依法管理、民主理事、和谐建寺,实施寺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六大工程”,着力解决寺院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强化重点寺院的清理整顿工作,将僧尼户籍统一纳入辖区派出所集中管理,推动形成了寺院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深化平安边界建设,先后与省内外相邻的13个县、18个乡镇、143个村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友好对子,为边界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七)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夯实执政根基。面对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党的事业发展根基的新要求,我们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以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为主的“三基”建设为重点,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大规模培训干部,年培训干部达到2600多人(次),广大干部的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实行基层组织“星级”目标管理,加大后进党支部帮教力度,深入开展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专项行动,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干部驻村蹲点工作,选派干部长期进驻重点村蹲点开展工作,干部讲政策、带资金、帮发展的做法深受群众欢迎。此外,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和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执政根基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基本经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国家对民族地区实施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快了自治州脱贫致富和社会和谐的进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民族地区实现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只有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紧紧抓住国家扶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增强藏区少数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带着深厚感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为跨越发展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四是必须始终坚决维护稳定。只有正视矛盾,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牢牢掌握维稳工作主动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善于发现、研究和消除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基础。五是必须始终坚持真抓实干。只有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团结拼搏、奋勇赶超,始终坚持真抓实干,勇于拼搏,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及下一步打算
近年来,黄南州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历史、自然、基础设施等条件制约,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面广,一些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任务重。全州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2.4℃,没有无霜期,全州宜居及可进行耕作的面积不到1%,人均耕地、草场等资源少,按照新扶贫标准,尚有12.38万贫困人口。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水、电、路及市政、通信、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利用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有待全面加强。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受地方财力限制,教育、科技、文体、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各类人才匮乏,发展活力不足。市场发育程度低,就业空间狭窄,群众增收困难,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四是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通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保护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生态约束趋紧和环保门槛的提高,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下一步,我州将按照“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法治黄南建设为保障,以保障和民生为根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平安与振兴工程,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有机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强化社会治理法制保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夯实长治久安基础,努力推动全州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