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全国民族自治州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 > 经验交流
红河:立足州情 多措并举 加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日期:2015/07/15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大 中 小 ]
立足州情 多措并举
加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红河州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辖4市9县133个乡镇,国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2014年末有常住人口462万人。全州山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世居着哈尼、彝、苗、傣、壮、回、瑶、布依、布朗、拉祜等1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0%;境内河口、金平、绿春3个县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848公里。红河州的基本特征是:多山区、多民族、贫困深、边境线长、原战区、区域南北发展不平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身心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州经济发展不断迈上了新台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步,2014年,全州完成生产总值1127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87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26元,全州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全省16州市中位次靠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总结近年来我州“奔小康”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路和目标
我州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国梦••红河路”为主题,以“四个全面”为引领,以“一个中心、五个示范”为目标,以全面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和“一个试点、三大平台”为载体。“中国梦••红河路”就是围绕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出一条具有红河特点的发展路子。“一个中心、五个示范”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把红河州建成云南省的滇南中心城市和高原特色农业示范、产业转型升级示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沿边开放开发示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就是全面推进房、村、镇、城四个层次的建设,实施做特民居、做美村庄、做优集镇、做强城市“四项工程”。“一个试点”就是国家级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平台”就是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使全州人均生产总值达5.8万元左右,生产总值总量达2800亿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城镇化率达60%左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加强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红河“奔小康”的最大“瓶颈”。近年来,我州始终把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了对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推进了以“1237”(1条城市轨道、2个机场、3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交通骨干网络建设为重点的综合交通建设,建成和推进了一批重大工程。目前,全州正在着手实施交通建设五年“大会战”,全力构建“外铁、中轨、内电,铁、公、机并驱”的网络化、复合型、立体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通轨道、南北通航空、县县通高速”。
三、推进产业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加快产业建设、壮大经济规模是全面建成红河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重点是实施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农业方面:重点是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北部7县市重点规划建设百万亩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着力在现代农业设施、产业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应用、生态循环农业、现代节水农业、“智慧农业”、依法兴农、农业农村综合改革10个方面进行示范。在南部6县重点重点实施山区综合开发,着力打造南部山区橡胶、梯田红米、棕榈、香(油)料、水果、商品林“六个百万亩”优势产业群和畜牧、旅游、蔬菜、生物药业“四大”特色产业群。培育了一批家庭农场、庄园经济、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州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红烟、红酒、红果、红菜、红米、红木、红糖、红药”等“红系”优质安全农产品系列品牌崭露头角。工业方面,主要是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三年工业倍增计划”和园区建设“千百亿”工程,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改造升级重化工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目前,全州已建成投产了一批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标志性项目,产能规模大幅扩张,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明显提升。三产方面,重点是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等“三千四百年”亮丽名片,通过实施“哈尼梯田文化保护工程、建水古城保护恢复工程、滇越铁路保护开发工程、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开发工程、重点传统村落保护恢复工程、红河歌舞精品工程、红河文库建设工程、文艺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对外文化交流工程”等十大文化工程,举办“红河文化艺术节、哈尼长街宴民族节、彝族阿细跳月民族节、苗族花山节”等四大文化节庆活动,及“元阳哈尼文化产业园、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弥勒阿细文化产业园、个旧锡文化创意园、蒙自过桥米线文化产业园、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园”等六大文化产业园建设,大力打造“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文化旅游品牌,红河成为了云南旅游新方向。
四、抓好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南北发展方面:针对南北区域发展差异性大的问题,我州在加大南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同时,实施了山区综合开发、兴边富民和扶贫攻坚等工程,建立了南北互助机制,有效促进了南部地区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以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全国试点为抓手,创新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围绕“权、人、业、通、房、地、钱、活”等8个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稳步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持续加快。我州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州城镇常住人口突破300万人以上,城镇户籍人口达221万人以上。
五、着力推进沿边开放开发
近年来,我州围绕建设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门户和前沿,立足区位优势,加快“一个试点、三大平台”建设,对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内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2013年1月,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云南省第三个国家级经开区;2013年12月,红河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云南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2014年3月,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被列为全国六个试点之一。“三大平台”之一的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仅在批准当年,就实现了审批入驻的(企业)项目达40个,州外实际到位资金完成率、省外实际到位资金完成率均位列全州园区第一位,河口口岸成为云南省最具活力的边境陆路口岸。今年5月8日,我州红河综合保税区举行了封关运行启动仪式。目前,红河综合保税区已累计签约项目包括投资35亿元的年产10万台新能源重卡、投资20亿元的恒鹏席勒直升机组装等项目,并与武钢集团、康师傅、云锡集团等大企业签订总投资72.24亿元的意向性合作协议。封关运行首日,进出口贸易额就达61万美元,基本形成了“一廊(昆河经济走廊)、一线(边境一线)、一核(滇南中心城市群)、两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多点(各类产业园)”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州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局面已经形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奔小康”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确立了推进国家级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的思路和目标,形成了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政策措施,在滇南中心城市启动实施了12项改革任务。开远市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推开,开远市、弥勒市分别被列为全国、全省的整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在开远市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城乡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多种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形成。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实现州内外人口户籍无障碍迁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本外币兑换特许经营业务,州内8家金融机构17家分支机构开办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结算地域拓宽到11个国家和地区。信贷支持“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惠农支付服务点自然村全覆盖。
七、大力抓好重点民生工作
一是强势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截止去年底,全州共整合投入各类资金74.87亿元,完成做特民居10万多户,做美村庄265个,做优集镇26个,建设保障性住房2.19万套、棚户区改造2.4万套,完善了教育、卫生、养老等一系列公共设施。我州“美丽家园”行动荣获“2013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二是实施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按照“两增、两减、一保护”(增学、增收,减人、减贫,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路和目标,全力推进南部的扶贫开发,实施了免除南部六县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费等6件惠民实事。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方面重点是启动实施了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从2013年起,全州计划用8年时间,新建和改扩建300所标准化中小学校,新建450所乡村幼儿园。卫生方面重点是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5%,为391.8万名群众建立了健康档案。“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工作有效开展,“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深入推进。
八、着力筑牢民族团结稳定基础
一是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机制。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列入全州普法教育规划,编写了哈尼、彝文《民族区域自治法辅导材料》,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列为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内容,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坚持每年11月为全州“民族团结宣传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医院、进军营、进宗教场所“七进”活动,从而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二是严格落实民族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全面推行协调民族关系“分级分类主办制”,民族“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研判调处制,行政接边地区联防联调制,切实把各类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扎实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要求,结合我州“一个中心、五个示范”战略目标,确立了用3年时间创建1个示范县、10个示范乡、100个示范村、1000个示范户的“四个一”示范州创建行动计划。全州已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点202个。四是是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制定出台了《红河州特困少数民族大学生救助实施办法》,对每年考入二本以上大学的农村少数民族特困学生每人给予2000元救助金,先后帮助1800名学生圆了大学梦。同时,我州在全面免除南部6县农村户口学生高中学费的基础上,坚持每年招收边疆少数民族高中生500人到内地学校就读,并给予每生每年2500元生活困难补助。五是集中实施特困民族地区综合扶贫开发。近3年来,共整合资金6亿多元,先后实施布朗族(莽人)整族推进和红河县垤玛三村地区、绿春县黄连山地区、金平县拉祜族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达13000户60000余人。六是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先后投入41.4亿元用于边境3县基础设施、产业培植等项目建设,逐步提高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切实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感。七是加强“民族直过区”的扶贫帮困工作。我州“民族直过区”涉及4县17个乡镇63个村委会。针对“民族直过区”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州委、州政府采取全社会动员、多渠道扶贫的措施,充分整合各级各类资金、资源,实施定点扶贫,精准扶贫。大力培植了橡胶、香蕉、茶叶、草果、油茶、胡椒等经济作物,不断增强“民族直过区”的发展后劲。
以上就是我州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些主要做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红河州在“奔小康”的征程中还存在着基础薄弱、财力不足、经济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南北发展差异大、县域经济活力不足等诸多困难,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为此,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各兄弟自治州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顺势而为、奋力拼搏,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