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7-15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

加强顶层设计 强化整体推进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一、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同步小康建设情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2年5月1日,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辖8个县(市)、义龙试验区、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州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2014年末总人口34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42.47%。2014年,我州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比上年增加4.1个百分点,达为76.5%。

  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省份,黔西南州又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地区。面对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的州情实际,近年来,我州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核心任务,以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着力点,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推进“城镇人口多起来、高效农业搞起来、工业经济活起来、旅游产业旺起来、石漠化山头绿起来”为主抓手,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同步小康建设。主要的工作情况如下: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后发赶超。2014年,全州生产总值完成670.9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全州“十二五”规划目标,比2010年翻了1.2番;人均生产总值23707元,是2010年的2.17倍;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86.31亿元,“十二五”前四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73.01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的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人民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等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分别达到182.86亿元、143.66亿元、759.35亿元、539.97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8倍、3.5倍、1.91倍和2.44倍。预计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将突破7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500美元。

  (二)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全州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8.2:36.1:45.7调整为2014年的16.9:35.8:47.3。依托良好的水能、煤炭、黄金等资源优势,围绕打造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基地,全州初步形成了以烟、酒、糖、茶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以大输液、小针剂、片剂、膏贴药为主的制药等六大主导产业,工业体系更加健全。建成11个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一批工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构建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大力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草地畜牧、烤烟、蔬菜、核桃、甘蔗、薏仁米、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成2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186家农业龙头企业。成立兴义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启动实施“华大基因”、“洽圩健康”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构建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会议会展、通用航空、商贸物流、高端教育、户外运动、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突破基础设施制约。以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强化规划引领,立足“一核一圈两翼”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编制完成《黔西南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兴兴安贞城镇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按照建设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100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加快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拓展形成兴义市城市框架。着力加快各县(市、试验区)城市路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8.8%。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承载能力、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兴仁马家屯、贞丰对门山等一批小康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预计全州城镇化率提高到38%左右,“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约2个百分点。

  (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突破发展“瓶颈”。抢抓国家实施国发2号文件、《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重大机遇,大力加强高速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除建成的南昆铁路和汕昆、沪昆、晴兴、惠兴等高速公路外,境内多条铁路和高速公路正在或即将动工建设,今年内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兴义机场改扩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兴义机场改扩建工作加快推进,全州已形成集公路初步形成了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和灌区配套设施、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业用水问题得到有效保障。

  (五)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抢抓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机遇,出台加快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示范州创建的实施意见,从推动后发赶超、改善和保障民生、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等10个方面明确示范州建设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各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任务,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尤其是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为努力方向,以民生实事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保障工作。加快建设兴义师范学院、州职业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职业教育城,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城乡幼儿园建设和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全面开展中小学生“四在学校”活动。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348元、6354元;新农合参保率达99.3%,基本实现城乡医疗、失业、低保等方面保障措施的全覆盖;广电和通讯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100%。

  (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动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获批设立“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义龙试验区”、“贵州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抢抓我州整体被纳入国家《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谋划推进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投资拉动的重要抓手,成立州招商引资中心,加大投资软硬环境建设,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面向长三角、泛珠三角、港澳、东盟等地区不断加大招商活动,引进了一批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和黔西南万峰林国际持杖徒步大赛、中国自行车联赛(兴义万峰林站)等会议和赛事,开放平台不断健全,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七)加强制度设计和统筹协调,推进同步小康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全面小康建设的路径,在全省率先完成“1+1+8”(一个实施意见、一个目标任务方案、八个配套文件)的总体框架设计和系列制度安排,部署和推进同步小康创建工作。围绕框架设计,将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层层明确责任,实行目标绩效管理,严格考核奖惩。抓两头带中间,建设经济强县和帮促发展困难县并举,积极推进列为全省经济强县的兴义市、兴仁县加快实现小康,发挥好带动和牵引作用。同时,针对列为省级贫困县的册亨县、望谟县的发展困难问题,研究制定一系列帮促措施,实施精准式扶贫。有效整合全州各级各部门力量,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兴义机场改扩建、铁路建设等重难点,由四大家有关领导带队集团攻坚,着力突破发展“瓶颈”。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原则,大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把一些基础好、发展快、有特色、有潜力的县(市)、乡(镇)、村和农户建设为示范县(市)、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等特色,确保看有亮点、学有榜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同步小康时间表、路线图,我州拟于“十三五”期间实现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体安排为:兴义市、兴仁县、义龙试验区于2016年,贞丰县于2018年,安龙县、普安县、晴隆县于2019年,册亨县、望谟县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同步小康进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014年,我州兴义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6%,最低的册亨、望谟两县仅为74.2%和73.4%,在全省排位靠后。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14年,我州各县(市)居民出行便捷指数最高仅为82%,其中,农村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重指标、农村建制村通客运车辆比重、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与标准值还有较大差距;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和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除兴义市外,均未达标。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截止2014年底,全州还有69.15万农村贫困人口,123个乡镇中尚有46个需要“减贫摘帽”,有贫困村629个,贫困村比重和贫困乡镇发生率分别为58.29%和37.4%,是扶贫攻坚主战场。四是同步小康创建人才严重短缺。根据指标要求,到2020年须拥有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各类人才40万人以上,现仅有20多万人,离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步考虑

  “十三五”期间,我州将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重大机遇,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赶超跨越为主线,以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精品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型、可持续发展路子。到202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以县市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上述目标,我州将着力抓好以下重点任务,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一)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起以信息化为引领,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新型工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重点完成以兴义地方电网为支撑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四个一体化”为重点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和商贸物流、养老养生、教育、户外运动、会议会展、电子商务、通用航空等为主导的“8+N”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构建。

  (二)加快改善发展基础条件。基本构建起适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州综合交通运输设施网络、新型水利设施网络、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服务设施网络和以兴义地方电网为核心的电网服务设施网络。

  (三)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构建起人与环境高度统一的新型城镇体系。重点研究实施“兴兴贞安”城镇群共生发展策略,将我州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外来人口和返乡人口的规模聚集作为我州“十三五”城镇化战略实施的三大核心,力争到2020年前,全州城镇化达到50%以上,2025年前基本完成新型城镇化进程。

  (四)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构建起适应全面小康建设要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构建起以生存性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环境性公共服务和安全性公共服务为必要条件的全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构建起契合黔西南发展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切实发挥好高等院校在我州区域创新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建设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投融资平台等五大平台。

  (六)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始终坚持“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突出抓好空气质量、饮用水质、垃圾污水处理等涉及重要民生的环境质量提升,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做到县域强、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七)进一统筹好城乡发展。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切实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示范小城镇建设深度融合,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地方习俗特色、山地园林特色,全力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加强对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贫困群众全面小康的指导和帮助,推进精准扶贫,确保脱贫目标任务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