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咬定小康不放松 克难攻坚抓创建

日期:2015/07/15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

咬定小康不放松 克难攻坚抓创建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贵州作为欠开发欠发达的落后省份,为了不拖全国后腿,2013年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决定。两年多来,作为全省三个自治州之一的黔南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要求,把同步小康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信心,坚持定力,克难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8.5%,高于全省12.1个百分点,与2012年相比,提高11.73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是: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就黔南而言,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是一项持续开展的工作,但就省里同步小康的要求来说,却又是一项时间紧迫的艰巨任务。为确保目标实现,州里成立了以州委书记为组长,州长、州委副书记、常务副州长、州委秘书长为副组长,州级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12个县(市)均成立相应机构,州里和县(市)均组建小康办,做到编制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装备到位,保证集中人力、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抓好同步小康创建的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督查等工作。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把同步小康创建工作作为州委、州政府对县(市)和州直部门年终综合绩效考核内容,加大分值权重,小康工作考核分值在总分500分中占150分,以此提升县(市)和部门对同步小康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县(市)、部门变压力为动力,把小康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认真谋划,真抓实干,大大加快了同步小康创建进程。

  精心谋划运筹,切实加强工作指导。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总面积2.62万平方公里,辖12个县(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12万,有汉、布依、苗、水、瑶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在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建成小康社会,唯有精准发力,才能事半功倍。州委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意见》指导同步小康创建工作。根据县(市)发展的差异性,明确了“543”梯次推进思路,即5个领跑型县(市)2016年,实现达标认定,4个奋进型县2018年实现达标认定,3个追赶型县2020年实现达标认定。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州级统筹、县为单位、社会协同、分类指导、重点推进”要求,层层分解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坚持把同步小康创建工作作为州委常委定期带队督查的内容,通过过硬措施,确保县(市)分类如期建成“三个不能代替”(不以州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全面建成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不含水分的、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找准有效抓手,增强创建工作实效。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包括六个方面25个大项60个小项,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切入?怎样突破?找准载体和抓手是关键。我州通过深入研判,结合交通、区位、资源优势,明确了强攻人均GT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环境质量指数三个核心指标,实施创新型驱动、开放型后发赶超、“一圈两翼”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以1个意见(即,州委同步小康创建《实施意见》)为指导,以6大工程(即,5个20“引擎工程”〈建设20个产业园区、20个示范小城镇、20个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0个重点旅游景区、20个城市综合体〉、基础设施“先行工程”、百乡千村“小康工程”、民生改善“保障工程”、减贫摘帽“攻坚工程”、和美黔南“满意工程”)为抓手,以6项制度(即,统计监测制度、季度会商制度、督促检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驻村挂帮制度、宣传信息制度)为保障,打出了同步小康创建“1+12”组合拳,形成了州级统筹有抓手、县(市)推进有重点、乡镇创建有方向的工作格局,同步小康创成效明显。在全省增比进位综合测评考核中,2013年,黔南提升了4个位次,挤进了9个市(州)第一方阵;2014年继续保持第一方阵,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1.75亿元,同比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65元,与2012年相比,各县(市)小康实现程度均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3月,5个领跑型县(市)中的都匀市、福泉市、龙里已提前一年向省申报达标验收认定。

  广泛宣传发动,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全面小康涉及各个层面,党政负主责,部门是主要,干部是主力,群众为主人。我州坚持把宣传发动、业务培训放在突出位置,制定了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宣传信息制度,采取专题宣传、动态宣传、典型宣传、集中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同步小康创建的政策、意义、目标、任务、要求,编发《小康工作手册》,在全国开展征集宣传标语活动,举办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小康论坛、知识竞赛、政策解读、指标测算、山歌大赛等宣传活动,让小康创建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为让领导干部、小康干部、指标责任单位干部精准发力、高效服务,各级各部门层层举办培训班,开展业务培训。州级层面的培训班对参训干部进行现场闭卷考试,州委书记亲自监考,纪检组织部门全场监督,考试成绩在州级媒体上公布。通过喜闻乐见方式的宣传、过硬管用方式的培训,营造了“人人了解小康、人人参与小康、人人推动小康”的良好氛围,为创建活动集聚了强大正能量。

  狠抓重点环节,确保工作创新跨越。黔南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弱,对照各项指标,同步小康创建任务艰巨。根据实际,我州强化问题导向、短扳意识,着力抓了以下5个重点:一是优化发展布局,解决定位不准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将全州规划为一个核心圈、南北两翼进行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集聚要素、整合资源,催生生产力倍增效应。二是进行区划调整,解决效率不高的问题。将全州238个乡(镇)调整为104个,减幅达56%,探索“镇园合一”、“区镇合一”模式,破解了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三个难题”,创造的“黔南经验”在全省推广。三是构建“精神高地”,解决信心不够的问题。历经20年选址、论证,直径500米,世界第一单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最终落户黔南,建设中形成了“追赶、领先、跨越”的FAST(大射电望远镜英文缩写)精神,我们将这种精神明确为新时期的“黔南精神”,为同步小康创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黔南大地呈现出不甘落后、跨越赶超的勃勃生机。四是扩大干部交流,解决活力不足的问题。小康要实现,干部是关键。从去年8月到今年3月,全州进行了干部批量大交流,各县(市)提拔、任用、交流县级干部230多名,61个州直部门打破单位性质、干部身份,交流科级以下干部227名,打破干部交流“玻璃墙”,破除干部成长“天花板”、消除干部队伍“板结化”,有效解决了干部岗位疲劳、精神懈怠、激情不高、懒政惰政问题,激发出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强大内生活力。五是创造和谐环境,解决精力不聚的问题。探索实施“5531”工程(即,坚持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基层基础、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五位一体”,整合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五种力量”,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理“三个层面”需求,贯穿群众路线“一条红线”),完善联系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州人民群众安全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涌现出了“背篼干部”、“快递干部”、“伙计干部”等服务群众先进群体,推出了“群众三会”、“干部召回”、“广场问政”等转变作风的新方式。“5531”社会治理模式得到了中央巡回督导组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通过“5531”社会治理模式的实施,营造了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建小康的良好风尚。

  夯实基层基础,破解小康创建难题。自治州的小康建设难,难在基层,难在少数民族聚居村,难在民族自治县,难在人口较少民族,难在农村。我们采取以下举措破解农村小康创建难题:

  突出同步小康驻村这个关键。从2013年以来,我州每年都从州、县(市)、乡(镇、办)机关抽派5000余名干部组成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今年选派了5630名干部进驻1098个村(全州1457个村),采取帮助制定规划、帮助建好班子、帮助打造产业、帮助完善制度、帮助化解矛盾、帮助特殊家庭、帮助宣传政策“八帮”措施,助推进同步小康创建工作。突出民族自治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这个重心。出台了《关于支持三都水族自治县加速发展同步建成小康的意见》,落地实施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共10个,到位资金9.8351亿元。落地实施州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4个,到位资金9.7996亿元。在2014年至2016年项目中,落地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8个,到位资金6.1458亿元;落地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9个,到位资金4.5675亿元;落地实施社会发展项目23个,到位资金4.5291亿元。2014年三都水族自治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预计为83.8%,比2013年提升了6.8个百分点。印发了《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建成小康的实施意见》,全州34个较少民族聚居村都制定了村级发展规划,14个已经实施,30个村正在实施,32个村有对口帮扶单位,34个村有驻村蹲点帮扶干部,24个村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31个村有致富带头人,有种养殖能手553户;2014年举办各类培训169次培训8361人次,2014年34个村共得到的扶持项目85个、资金12267万元,项目直接覆盖6061户25366人;2014年新增经过林610亩,退耕还林、还草2191亩,新增和改扩建(水泥/沥青)乡村公路160.23公里,新修村内(水泥/沥青)道路201912.9米,新建卫生室360平方米、文化室(农家书屋)40平方米,新修农田水利设施10处,新修人畜饮水蓄水池/水窖/饮水塔28个、沼气池109口,扶持新建农、牧业(大棚)设施201户,实施扶贫移民搬迁356户。民族自治县、人口较少民族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推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六小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奔小康的难题。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打造“185工程”(农户每亩田地年度内生产的农产品销售货币收入分别达到1万元、8千元、5千元向以上)升级版,实现亩均收入“185”向人均收入“185”的转变,2014年,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增加1057元,同比增长17%,超过贵州省的小康指标。农村基层组织是同步小康创建的领头羊,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组织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保证,从2015年开始,我们着手实施“空壳村”三年清零行动,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让全州村村有集体经济积累,村村有钱发展公益事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镇化滞后、民生事业欠账多、小康指标差距大等突出问题。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指示,强化担当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短板意识,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改革关键一招破解创建中的难题,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确保到2020年黔南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