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全国民族自治州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 > 经验交流
凉山:决不让一地一域掉队落伍
日期:2015/07/15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大 中 小 ]
决不让一地一域掉队落伍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辖17县市,总人口512万、其中彝族265万人,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达4万多平方公里,是四川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大力弘扬“彝海结盟”精神,坚定“决不让一地一域掉队落伍”信念,着眼全面小康、全域小康,分类施策、分片推进安宁河谷民族杂居区率先发展、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追赶跨越发展,实现了“一步跨千年”到“经济跨千亿”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具有凉山特色的富民和谐、同步小康之路。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位,呈现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一,坚持走特色化发展县域经济路子,筑牢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底部基础。凉山曾被称为“一边是火箭升空、一边是刀耕火种”,县域差别大、县域经济欠发达。我们牢固树立“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的观念,大力实施省委、省政府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根据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主体功能定位,将17县市划分为“加快发展区”和“综合扶贫开发区”两大类区,实施分类考核,促进县域走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之路,形成全域多点突破、多极支撑、追赢赶超的发展格局。支持“加快发展区”适度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强度,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思路,在产业园区、企业技改、城镇功能配套、建设用地、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发挥州府西昌首位带动作用,建设“西昌经济圈”核心增长极,以河流为纽带,推动安宁河、金沙江和雅砻江流域县市互动联动,打造流域经济带,推动次级突破。2014年,“加快发展区”9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总和分别占全州总量的85.3%、81.1%和76.2%。整合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等政策、项目、资金资源,支持“综合扶贫开发区”重点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通水、通电、通路、上学、就医等为重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互促共进。
第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引导“三大片区”走各具特色的同步全面小康建设路子。凉山区域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明显。我们突出差异化发展战略,确立并大力实施“三大片区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安宁河谷民族杂居区率先发展、多作贡献,大凉山彝区精准扶贫、改善民生,木里藏区生态崛起、民富安康,着力构建竞相发展奔小康的生动格局。一是坚持“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推动安宁河谷民族杂居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安宁河谷民族杂居区地处四川第二大平原,经济基础好,是凉山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们牢固树立“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以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依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钒钛、稀土、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和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打造安宁河谷经济带,力争到2020年安宁河谷民族杂居区达到成都经济区发展水平。2014年安宁河谷6县市GDP总和近千亿,西昌市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二是突出品牌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努力把大凉山彝区建成“三化”联动、协调发展创新区。大凉山彝区是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达13.5%。我们坚持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突出促农增收,着力育龙头、兴产业、建园区、塑品牌,“大凉山”农产品累计创建国家、省级品牌78个,荣获“中国苦荞之都”“中国茧丝之都”称号,授权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标识产品达1212个,“大凉山”品牌农产品商品化率达90%以上,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三是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把木里藏区打造成生态文明、长治久安示范区。木里属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森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活立木蓄积量占全省的1/10、全国的1/100,有“上帝浏览的花园”之称。我们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突出“以林促旅”,积极推进木里洛克九百里生态旅游线路开发,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加快推进总装机1330万千瓦的水电站建设,大力发展核桃、畜牧、中草药三大生态农业,培育发展松茸、虫草、贝母等食用菌和名贵药材等林下经济,以资源开发惠民生、促和谐,木里持续成为“最稳定的藏区”之一。
第三,大力实施“五大扶贫工程”,推进贫困地区向同步全面小康跨越。把集中连片特困区作为推进同步全面小康的主战场,扎实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努力实现“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有感发展,“十二五”前四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57万。一是推进基础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围绕打通进出口、畅通内循环,投资620亿元的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西香、西昭和宜攀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金沙江航道加紧规划建设,“交通大会战”实施两年来,建成通乡油路或水泥路、通村通达通畅公路5300余公里。围绕“全域灌溉”,以烟区水源工程建设为带动,着力实施一批蓄引提灌骨干水利工程,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不断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二是推进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产业兴州、产业富民,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烟叶、蚕桑、马铃薯、苦荞麦、特色水果、错季蔬菜、特色花卉、草食畜、现代林业等特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72.4%,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花卉蚕桑特色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苦荞麦生产基地、优质高原水果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草食畜基地不断做大做强。三是推进新村扶贫,加快改变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将新村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大力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行动,产村相融、成片推进,2011年以来共建成安宁河谷新村901个、彝家新寨988个、藏区新村109个,上百万农村群众入住新村。四是推进能力扶贫,全面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和致富能力。发挥教育扶贫治本功能,深入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控缀保学”多长负责制,实现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职业教育“应读尽读”,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坚持劳务培训、订单输出、全程维权“三位一体”,深入推进劳务开发“双百工程”,2014年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3万人、劳务收入达134亿元,实现输出一人、致富一家,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五是推进生态扶贫,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加强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资源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投资50亿元的“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态保护湿地”邛海湿地全面建成。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加快贫困群众融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努力让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的5.23万户26.13万人增收致富。
当前和今后五年,是凉山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攻坚期。目前凉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仅为67.8%,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万多平方公里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凉山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最大“短板”,50.6万特困人口脱贫解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差距很大、任务艰巨、形势逼人。我们将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紧紧抓住特困民族自治州同步小康试验区建设契机,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确保到2020年凉山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决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落伍。
一是专注发展,强化同步全面小康的经济支撑。把发展作为解决凉山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突出经济建设,大力实施“三大片区发展战略”,着力产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知名的阳光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是精准扶贫,确保全州50.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健全落实精准扶贫机制,选准最贫困的村、列出最困难的户,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帮扶措施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责任落实精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推动贫困村向小康村、贫困户向小康户转变,确保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三是综合施策,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打好“民族牌”“扶贫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加大政策支持和项目倾斜力度,坚持把全州新增财力的80%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将每年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中的50%、资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用于扶贫开发,着力抓好新村新寨建设,确保到2020年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新村,80%以上的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深入实施“交通大会战”、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行路、入学、就医、社保等民生难题,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深化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打破苦熬守穷“贫困宿命论”、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激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致富奔康的激情斗志,形成万众一心奔小康的强大合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托起同步全面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