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全国民族自治州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 > 经验交流
阿坝:统筹抓好“三件大事” 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日期:2015/07/15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大 中 小 ]
统筹抓好“三件大事”
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川省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幅员8.42万平方公里,辖13县、219个乡(镇)、1352个行政村,总人口92.25万,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主要聚居区。近年来,我州深入贯彻“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工作方针,按照“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着力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推进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了经济提质增效、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大局稳定。
一、突出发展要务,扎实打牢全面小康物质基础
坚持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一)破瓶颈,发展条件持续改善
牢固树立“打基础、破瓶颈、增后劲、利长远”的理念,抓住国家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推进西部开发开放等机遇,切实破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一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
一是坚持交通先行,机场、铁路、公路并进,建设、管理、养护并重,加快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映汶高速、红原机场建成投用,成兰铁路(阿坝段)、汶马高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州公路总里程达1.4万公里,保通保畅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农村道路10997公里,提前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走在了民族地区的前列。
二是坚持科学推进清洁能源开发,提升能源保障能力。装机200万千瓦的双江口电站核准建设,毛尔盖、狮子坪等骨干电站相继建成,全州水电总装机突破500万千瓦;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加快,规划风力、光伏发电装机7850兆瓦,全州首座高效生态光伏电站—邛溪电站并网发电;完善骨架电网,理县沙坝、松潘镇江关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基本消除了无电村。
三是坚持“大、中、小、微”并重,整体推进水利建设。全州首个中型灌溉工程—金川崇化水利工程全面开工,牧区节水灌溉工程、高半山微水灌溉试点成效显著,全州新增、恢复改善灌面8.8万亩。解决了60余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覆盖率达90%以上。
四是坚持以乡村为重点,加强通信基础建设,实现移动通信国省干道基本覆盖,城区、乡镇、重点景区无缝覆盖。与主要省会城市同步创建全国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在少数民族自治州率先实现“全光网络”,基本消除了邮政服务空白乡镇。
五是坚持三化联动、产城一体、共融发展。强力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州城镇化率达35.7%,较2011年提高4.1个百分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城乡面貌更加靓丽。
(二)兴产业,经济增量提质
以生态产业为核心支撑,着力挖潜力、调结构、转方式、扩增量。2014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79亿元,较2011年增长32.5%,年均增长9.8%。
一是以高半山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生态特色农牧业。全州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32个、生态农业基地92万亩,特色农产品产量达163.1万吨,已成为成渝地区的“菜篮子”和“果盘子”。茂县“西羌六月红”花椒、汶川甜樱桃、小金沙棘等系列产品享誉省内外,成为了阿坝的“生态”名片。
二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坚持绿色循环导向,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企业规模生产、循环发展。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户,电石、氯酸盐行业基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四川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和转化基地,基本走出了一条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是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壮大旅游支柱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建设,已建成4A级以上景区13个,九寨沟、黄龙等精品景区享誉海内外,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持续升温。2014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87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7亿元,较2011年增长近1倍,成为四川旅游重要板块和亮丽窗口。在旅游的强力带动下,全州市场繁荣、消费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居全省前列。
(三)重生态,环境更加优良
坚持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守生态红线,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在生态保护上下足功夫。截至2014年底,全州累计封山育林25.1万亩、森林抚育89.62万亩,连续2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森林覆盖率达24.95%;建立自然保护区25处、森林公园4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0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拥有九寨、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地3处世界自然遗产。
二是坚持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重点治理与整体推进相衔接,切实加大治理力度。全州完成地震灾后植被恢复158.2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7.75万亩、重大地质灾害971处、水土流失523平方公里;城镇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511吨,处理率达42.29%;城镇日污水处理能力达7.8万吨,处理率达33.94%。
三是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全州划定的136个城镇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Ⅱ类水域水质要求,13个县城及重点集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重点景区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
二、坚持民生为本,全面增加群众福祉
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以解决群众“七难问题”为重点,大力实施各类惠民富民政策,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一是始终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根本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全力确保群众收入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速。2014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866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36.6%、74.9%,其中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始终把扶贫攻坚作为重要抓手,整合资金、突出重点、连片推进,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2年以来,全州完成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82个、产业扶贫项目25个,覆盖50余万农牧民;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一大批对口帮扶、对口援藏项目建成投用;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程纵深推进,近17万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和提升。
三是始终把就业社保作为基础性民生工程,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和层次,稳步提高社保标准和水平。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项保险”参保43.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30.7万人;21万人纳入城乡低保,对3617名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547名孤儿得到有效救助。
四是始终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普惠性民生工程均衡推进,不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率先在全国民族地区启动15年义务教育,校点布局更加合理,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有序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常态化开展义诊巡诊,1小时医疗服务圈初具规模。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2014年,全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1%、97.8%,较2011年分别提高了17.5、7.6个百分点。
三、夯实基层基础,强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坚持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全州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是始终不渝加强党的建设。主动顺应国情、党情和州情的深刻变化,深刻把握藏区社会治理的历史规律、发展规律,把党建纳入全州“五位一体”总体要求统筹部署。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按照“党建为基”的总体要求,把党建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去谋划,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在服务中提升,为全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选班子建队伍、抓基层打基础、循规律添措施,全州党建工作取得了组织认可、党员拥护、群众满意的成绩。创新部署了“藏羌城乡党旗红”党建提升工程,明确提出了“乡村联动、强基固本,机关引领、突出特色,两新扩面、服务大局,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思路,统筹提升城乡党建工作水平,基层党组织在“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中的基础堡垒作用更加明显。
二是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把长期建藏、争取人心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最管用的方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用加快发展的成果凝心聚力、用民生建设的实事争取人心、用正面引导的方法攻心化人,全面落实维稳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州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社)162个,一大批模范集体和个人受到中央和省表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坚持依法治寺、以戒管僧,全面推进寺庙依法管理制度创新,稳妥推进寺庙精细化管理,做实、做细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构建维稳长效机制。建立大民生带寺庙小民生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五通三有三覆盖”,寺庙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僧尼在养老、就医等方面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州进程,广泛开展基层法治创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安全生产防控体系,落实“五个全覆盖”,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大排查、大调解”工作,妥善处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在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为我们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极大调动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选择,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现实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推进民族地区法制化进程、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全面从严治党”是夯实党在藏区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一刻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国家的关怀与支持。
回顾过去,尽管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发展相对滞后、经济仍然总量小、扶贫攻坚任务重、群众稳定增收难等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当前,既是加快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攻坚时期。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既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严峻考验,也面临一系列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更有利于我们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发展;二是国家提出以经济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把转方式和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我们发展经济提供更大的潜力和空间;三是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进一步提振信心、转变观念、创新举措,用好、用活国家和省支持藏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一是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走“调结构、强产业、转方式、增活力、重规划、惠民生”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抓好生态特色农牧业、生态绿色循环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二是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以高半山区、边远牧区为重点,更大力度解决群众“七难”问题,更大力度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更大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三是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持续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州,以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和睦相处的边界环境、安全放心的治安环境,促进社会大和谐、民族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