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全国民族自治州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 > 经验交流
湘西:加快精准扶贫步伐 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日期:2015/07/15 来源:政策法规司 字号:[ 大 中 小 ]
加快精准扶贫步伐 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民委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州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湖南省委省政府支持湘西发展等重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加快精准扶贫步伐,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2014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469.4亿元,三年年均增长8.7%;财政总收入64.6亿元,年均增长16.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7亿元,年均增长2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7898元、5891元,年均增长9.8%、12.2%;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76.8%,比2012年提高9.5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科学谋划,推进特色发展
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既有自然条件上的差距,又有方式方法上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上的差距。为此,我们把科学谋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以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引领湘西发展,走具有湘西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理清发展思路。我们坚守发展第一要务,结合湘西州的实际,提出了“542”发展思路,即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生态文明和民生事业“五大建设”,着力建设绿色、文化、开放、和谐“四个湘西”,努力实现率先发展、率先脱贫。“五大建设”是对湘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谋划,是对过去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四个湘西”是根据湘西州的资源优势、现实基础和客观需要,确定湘西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两个率先”是目标要求,是加快发展、加快脱贫的自觉自信,努力实现在武陵山区率先发展、率先脱贫。二是把握发展机遇。我们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州等重大机遇,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进一步瞄准扶贫主要目标、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扎实抓好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农村教育“三件大事”,加快推进湘西州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三是明确发展目标。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州实际,我们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统筹安排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0%左右、到2017年建州60周年时达到90%左右、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三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同时,我们确定了扶贫攻坚目标,力争2020年农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到4%以内,贫困人口减少到10万人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1万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坚守发展底线。在发展中,我们坚守绿色生态、安全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维稳四条底线。坚守绿色生态底线,就是充分发挥湘西州绿色生态这一最大优势和潜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把湘西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坚守安全发展底线,就是把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守民生保障底线,就是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最大责任,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将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确保民生得到较好改善。坚守社会维稳底线,就是把社会维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二、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加速发展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牛鼻子”,牢固树立“工作靠项目推动、发展靠项目支撑、面貌靠项目改变”的理念,把项目工作作为识别工作成败的一面镜子、检验工作好坏的一把尺子、推进工作快慢的一条鞭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一是认真谋划项目。结合实际,我们谋划和实施了湘西州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1115”工程,即区域发展10大重点工程、扶贫攻坚10大民生工程、10个百亿产业工程、50个重点产业项目,规划总投资近4000亿元。同时,我们围绕2017年建州60周年契机,确定了300个州庆项目,总投资2300多亿元,分年度安排,目前已全面启动实施。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创新项目工作考核机制,严格推行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绿色通道制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一季一奖惩”,较好调动了全州上下推进项目建设的紧迫感和积极性。目前我州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建成通车5条高速公路,在建2条高速公路,融入了长沙、重庆、桂林4小时经济圈,成为全国18个高速公路重要枢纽之一,铜仁凤凰机场扩建竣工投入运营,黔张常铁路开工建设,张吉怀快速铁路前期工作有新进展,湘西机场选址获批,项目建成后湘西州的地理困境将彻底破解。三是整合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整合使用、注重高效、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全州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我们三年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10亿元,用于农业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建设;三年整合专项资金10亿元,用于“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三年整合专项资金3亿元,用于物流园、电子商务和农贸市场建设。今年,我们实施工业“73”推进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整合专项资金3亿元,激活招引外资、民资、国资和银行资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建设标准厂房300万平方米,力争三年后安排就业30万人,实现工业年产值300亿元,年创税收30亿元以上。
三、坚持主攻产业,推进转型发展
坚持把优势产业建设作为扩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突出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建设湘西特色产业体系。一是突出矿业整合发展和园区建设。湘西州矿产资源丰富,有“锰都钒海”之称,初步探明页岩气储量达4.8万亿立方米,占湖南省的70%左右,可采储量超过1.4万亿立方米,价值高达3.5万亿元。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矿业整治整合,将2000多个矿洞整合为200个,将70多家矿产品加工企业整合为5家,支持矿业企业做大做强。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实现每个县市有1家省级工业园区,建成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今年启动了10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200多家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园区。二是突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湘西州有绿色、生态、富硒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有基础、有潜力。近年来,我们在特色产业开发、农村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培育、涉农资金整合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主要是抓好椪柑、烟叶、茶叶、油茶、蔬菜、百合、猕猴桃、中药材、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建成产业基地250万亩,实现产值60多亿元。积极探索转包、租赁、入股、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合作农场有序流转,目前流转土地30多万亩。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龙头企业127家、家庭农场近6000个、农民合作社1473个。三是突出旅游产业提质发展。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最大发展门路,树立文化旅游兴州理念,突出凤凰旅游龙头带动,狠抓精品景区景点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基本形成凤凰古城、老司城、矮寨奇观、里耶古城旅游四大板块,2014年我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均增长20%以上,成为全国旅游热点地区。
四、坚持精准扶贫,推进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精准脱贫,才能建成全面小康,也才能推进持续发展。我们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最宏大的民生工程、最紧迫的政治责任,把握贫困状况,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市场导向,尊重群众意愿,以产业扶贫为核心,以老百姓增收为目标,抓紧抓好扶贫“三件大事”,着力在“精准”上做好文章,力争在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实现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发展、率先脱贫。一是在产业开发上突出“精准”。把建立起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当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任务来抓。大力推进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100个扶贫开发产业示范园建设,让所有贫困村都有脱贫致富支柱产业覆盖,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着力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二是在民生改善上突出“精准”。继续抓好农村通达通畅、“五小”水利、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农网改造和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推动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六到农家”。以为民办实事为抓手,统筹做好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民生工作,特别是着力抓好创业就业示范州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以创业就业促进民生改善。三是在资源配置上突出“精准”。认真组织好第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做到规划到村、项目到户、扶持到人,积极创建一批精准扶贫示范村。按照“整合资金、渠道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使用各类涉农资源,每年整合资金2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重点扶持发展农村“能人经济”,让“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使大批经济能人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四是在管理考核上突出“精准”。进一步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构建了全州扶贫信息系统。加强精准扶贫监测,完善“户有牌、村有册、乡有簿、县有备案”台账式扶贫管理制度,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加强扶贫具体项目实施和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确保扶贫资金安全。科学整合重要考核事项,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绩效评估考核。
五、坚持优化环境,保障服务发展
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近年来,我们注重优化建设环境、政务环境、招商环境,着力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保障。一是优化建设环境。出台了招投标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项目监管、政府性债务管理等制度性文件,狠抓项目审计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加强项目建设巡查监督,严厉打击阻工闹事、强参强运、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行为,优化了项目施工环境。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去年以来,州本级已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1项,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4项,调整事项15项,并采取联审联批的方式,审批时间缩减一半以上。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形成了全面小康“1+X”的政策文件体系。同时,全面推行政府预安销号制度,对州政府重要指标、重要工作,实行季度预安、季度督查、季末销号,将工作完成情况与干部奖金报酬、评先评优挂钩。实施预安销号、绩酬挂钩,使每个干部肩上有担子,比较好地解决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工作落实和发展环境优化。三是优化招商环境。研究制定了《招商引资办法》,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和内资,确保投资方获得最大利润空间。同时,我们拿出最好的资源招商引资、招大引强,以存量激活增量,成功引进了重庆汇邦、台湾嘉宝、北京首创、上海景域等战略投资者,单体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增多;同时还运用PPP等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去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6亿元,增长21%。
虽然湘西州与自己比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目前我州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比全国水平低,与兄弟州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这一硬性指标差距大,实现程度仅为61.1%,特别是人均GDP、城镇化率、居民人均收入3项主要指标差距较大,加之我州尚有62万贫困人口,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全国的61.1%、59.1%。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兄弟州为榜样、为标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力争在加快发展、加快脱贫、同步小康上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