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12  来源:   字号:[ ]

  10多年前,全国民族工作者中间流传着一句话:“民族工作看两湖(指湖北、湖南)”。如今,湖北省“616”工程再次为全国的民族工作创造了一条新思路。在工厂、学校、福利院、田间地头……  我们听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看到了一幕幕和谐发展的画面。

  什么是“616”工程?

  “‘616’工程指的是由省委、省政府牵头,省直6个单位(4个省直厅局、一所高校或科研院所、一家大型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一个民族县(市),每年至少办成6件较大实事。”在“616”工程媒体通气会上,湖北省民委主任谭徽在向记者们详细介绍了“616”工程的来龙去脉以及实施以来的一些主要成效。

  “‘616’工程实施以来,由于牵头的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对口支援每个县(市)的单位已由原定6个部门扩展到十几个部门,甚至几十个部门。每个对口单位为民族县(市)所做的实事也远远超过了6件,有时候甚至有十几件。”湖北省副省长张岱梨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616’工程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N1N’(N≥6)工程了。”

  不管是‘616’还是‘N1N’,这个新的工作思路到底为湖北省的民族地区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到底为民族地区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实惠?

民族艺术特色浓郁是恩施州民族小学的一大特点

  大转拐村村民生活的“大转拐”

  临近午饭时间,42岁的土家族妇女胡传翠打开沼气灶,把刚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的蔬菜瓜果分别切好配好,开始炒菜。上高中的儿子放暑假在家,此时正在刚修建不到一年的新屋内看电视。

  这是一幕发生在恩施自治州农村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场景。但是对于胡传翠以及其他635户恩施市龙凤镇大转拐村的村民们来说,这一切实在来之不易。大转拐村是恩施市典型的缺水村之一,因缺乏水源,村民用水主要靠在房顶上或利用山中石槽修建简易的旱井积存雨水使用。这种蓄水方式因长期日晒雨淋,水中长满青苔,还有枯枝败叶等杂物落入水中,饮用既不卫生,也不安全。

  “两年前,我们要想喝水用水,每天都得步行到15里之外的地方挑水。”胡传翠把记者引到她家侧屋后的水缸边,斑驳陆离的水缸,如今已被她用来发醪糟。“过去每天全家用水就全指着这一口缸,现在好了,想用水,打开水龙头,哗啦啦水就来了,又卫生又方便。”

  说起用水难的问题,胡传翠还为记者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们村的真实故事。前些年,村民熊某在大年三十那天,因为家里水窖中的水已用完,便到10多里外的后山脚下挑水准备做年夜饭。当时正是隆冬,路面结上冰凌,熊某挑水回家的路上不慎摔了一跤,一担水全部泼掉,他立即返回去再挑,走到自家院子里时,系水桶的绳子又断了…… 30多岁的硬汉子再也忍不住了,一屁股坐在院子里哭了。

  “水,过去是我们的伤心事,现在,伤心已成往事。”58岁的大转拐村村主任李昌明对我们说。

  这一切的改变,不能不提到两个人。他们是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

  2008年7月10日,罗清泉和李鸿忠率湖北省民宗委、湖北省工商局等9个省直单位来到对口支援的恩施市,召开“616”工程对口支援专题办公会。在深入大转拐村实地调研时,罗清泉、李鸿忠一再叮嘱湖北省民宗委要协调好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大转拐村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

  “罗书记和李省长为我们送来了一汪清泉。”李昌明和其他村民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的确,在罗清泉、李鸿忠视察大转拐村的短短一年后,该村共投入国家安全饮水等项目资金150万元,铺设主管15000余米,建成水窖42口,安装入户供水管网401户,解决了1555人的饮水难问题。在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同时,行路难、就医难、产业发展难、居住环境差等问题也都一并解决了。

  从原先泥泞的土路到宽阔的水泥路,从原先看病要跑到镇医院到如今村口新建的250平米的标准化卫生室,从原先只能填饱肚子到种植产业化发展致富……大转拐村人的生活,因为“616”工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像胡传翠这样的普通农户,通过科学种植马铃薯,一年仅这项收入便可达到3000多元。2007年,胡传翠家又拿到了政府以奖代补的9000元,翻新了房子,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听水响,看水流,吃水贵如油。”这是过去大转拐村村民的一句口头禅,如今,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恩施大山里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文林 摄影)

  福利院里传来的歌声

  “可叹命运多劫,儿时瞎了双眼,少时失去母亲,父亲娶了后娘,自己没人照顾。到了福利院,日子大改变,跟着党享福,事事有依靠,来凤变化大,旧貌换新颜,感谢民政厅,是我的爹和娘。”44岁的土家族汉子黄东升一边敲着三棒鼓,一边唱着自己的命运之歌。

  黄东升出生仅几个月便永久的失去了光明,3岁时父亲娶了后娘,自己变成家里多余的人,幸好妹妹一直照顾他至成年,妹妹出嫁后无法再继续照顾他,于是他就流落街头乞讨为生,偶尔还有一些邻里接济。这样苦难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4年,来凤县城市福利院对他敞开了大门。从此,他的生活正如他歌中所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到了福利院之后,吃穿住用全部是免费的,衣服是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陪我们出去买的,一年四季有很多套,都是新衣服。我们平时娱乐的三棒鼓、铜锣还有象棋、扑克、麻将一应俱全。”黄东升偷偷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福利院每逢节假日都会给他们发一些零用钱,今年过年发了100元,他叫上同伴去商场买了一件打折的波司登羽绒服。

  15岁的袁磊是一名孤儿,在来凤县接龙中学念书,还有一年就参加中考了。袁磊告诉记者,今年3月的时候,他还代表福利院去北京参加了“阳光助孤行动”,那次活动共募集了50万元资金。与黄东升一样,袁磊在福利院的衣食住行包括上学的学杂费都是福利院一并包办的。在这里,孤儿们大多不愿谈起父母离开的悲伤往事,而是更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来福利院之后的一些生活中的快乐片断。从与他们的对话中,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满足感。

  来凤县城市福利院是“616”工程在来凤实施的重点项目。福利院占地15亩,于2007年9月动工修建,2008年11月竣工,总投资700万元,其中湖北省民政厅解决资金300万元,来凤县自筹400万元,建成院民综合楼一栋四层,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厨房、餐厅一栋两层,建筑面积560平方米。

  “我院现入住‘三无对象’42人,孤儿16人,工作人员11名。所谓‘三无对象’,指的是无劳动力、无收入来源、无直系亲属照管的人。”来凤县民政局的邱克柱向记者一一介绍。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厨房,看到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准备今天的午饭。清炒四季豆、扣肉、酥肉粉条、青椒炒木耳、炸花生米、腌酸缸豆、蛋花油菜汤是今天的菜谱。据厨房工作人员覃师傅介绍,福利院每天的午餐都是四菜一汤,经常加两个小菜,晚餐是三菜一汤。福利院的蔬菜都是院民们自己种植的。此外,这里还是养猪示范基地,目前饲养了26头环保型的猪。营养丰富、变化多样的饮食,让这里的院民们脸色红润、身体健康。

  午饭后,院民们回到各自的房间午休。正值世界杯期间,院民中总有些球迷不愿错过精彩赛事,纷纷集中在多媒体室观看今天凌晨的赛事重播。黄东升竟然也是球迷之一,问起他如何观看赛事,他呵呵一笑:“我是用耳朵‘看’!”

又香又甜的关口葡萄熟了

  30公里“葡萄长廊”产业旺

  天下着..小雨,建始县花坪乡村坊村村民刘菊姐来到自家的葡萄园,为5亩葡萄挂袋。这是从湖南引进的新技术,避雨栽培,大大提高了葡萄的产量。“现在是关键时期,再过一个月就是葡萄的成熟期,这几天雨水多,给葡萄挂袋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防虫,一举两得。”

  刘菊姐家里有3亩葡萄园,一年的纯收入在3万到4万元之间。“没种葡萄前,我们家也就种点苞谷吃,喂几头猪,一年没个几千块钱。”

  刘菊姐是建始县依托“616”工程对口帮扶推进扶贫开发的受益者之一。2008年,湖北省扶贫办将建始定为当年全省“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开发试点县,当年到位试点补助资金1020万元。近两年来,在村坊村仅为农民补贴搭建葡萄架水泥桩,湖北省扶贫办就扶持资金近50万元。

  2009年,花坪乡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试点乡,打造“关口葡萄长廊”是花坪乡新农村建设的轴心。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如今的“关口葡萄”已成为全乡的特色产业品牌,在村坊村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亩,全村仅葡萄收入一年就可达到700万元。村坊村成立了“关口葡萄”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村坊’关口葡萄”等商标,2005年5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关口葡萄”为A级绿色食品。2009年12月, 30公里关口葡萄长廊规划通过初审,整个长廊由门户、水景、广场、文化、出口5个节点小区相连而成。

  “我们的关口葡萄历史悠久,100多年前,比利时的传教士带来了葡萄种子,现在这棵由当年的种子成长起来的葡萄古树还在我们村子里。”村坊村支书冉茂卓向记者介绍道。

  “关口葡萄为什么口感好?与这里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花坪乡海拔1200米,昼夜温差大,适合葡萄生长。我们的关口葡萄上面都罩着一层白霜,尝进嘴里香甜可口,放在家里满屋清香。”

  据冉茂卓介绍,目前关口葡萄最大的销售群体是从重庆、武汉等地来建始旅游的游客,很多游客都是慕名专门前来购买关口葡萄。此外,由于知名度的提升,如今关口葡萄已经打进武汉的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

  “我们的葡萄供不应求,根本不用考虑卖不出去的问题。”冉茂卓告诉记者。

  的确,刘菊姐家去年花了12万元重新修建了房子。现在,原先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也回到了老家,帮她一起打理葡萄园。

 “616”工程支持的施州民族小学为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福音

恩施州民族小学的课间操集多民族舞蹈元素为一身

    上下一心,集全省之力为“616”

  “616”工程体现了湖北省上下一心,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空前热情。工程启动3年以来,由湖北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挂帅,湖北省领导组织对口支援单位主要领导、各对口支援牵头单位部门组织“616”工程联络员赴民族地区调研1000余人次,召开“616”工程对口支援现场办公会60多场次,分别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下发会议纪要30多个。各对口支援单位和受援县(市)紧密配合,输血的同时也造血,共为民族地区对接项目619个,支援资金31.59亿元,拉动相关项目资金106.18亿元。

  在湖北省民宗委、省扶贫办的组织、协调、督察下,各对口支援单位积极主动与有关受援县(市)进行工作对接,研究制定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并分别成立了“616”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承办部门和责任人。

  “616”工程启动后,民族地区各市(州)、县(市)分别成立了以县(市)委书记为组长,县(市)长为副组长,政府办主任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616”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联络“616”工程实施工作,并制定实施“616”工程工作计划和措施。

  为配合“616”工程的实施,湖北省民族地区大力开展“双民双赢”招商引资活动,把发达地区的知名企业家请到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参与实施“616”工程,目前已为民族地区招商引资达50多亿元。通过各种方式的“616”工程辅助配套活动,使“616”工程的放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民族地区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动力源泉,有力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图片 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