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10年,看民族自治地方

日期:2012/10/12  来源:  字号:[ ]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12000字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白皮书以大量详实、准确的事实和数据,系统介绍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的现状,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据中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共同选择。 

  欢庆民族团结节

  2010年7月1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条例》确定,每年9月为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月,9月12日为民族团结进步日。图为在第六届康巴艺术节暨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节上,各民族群众相聚在香格里拉,载歌载舞,欢庆佳节。

  以规划促科学发展

  近年来,区域规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天山北部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等都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此外,推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规划》、《少数民族事业规划》3个国家级民族工作专项规划,也成为国家民委做好民族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

  青海:打“绿色”牌,守护三江源头“一盆清水”  

  青海是“中华水塔”、“地球之肾”,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10年来,青海积极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着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坚持走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主打“绿色牌”、“特色牌”,着力打造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在全国率先把环境质量、生态投资、绿色产业等纳入考核体系,率先实行草畜平衡补偿等多项政策,以绿色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

  2009年6月12日,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同年7月2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文件。

  山东首家少数民族社区博物馆开馆  

  2012年8月21日,一座由社区居民自发捐献、投资50余万元、建筑面积60余平方米的少数民族社区博物馆在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街道正式落成。馆内陈列着各类文史资料近百件,通过文字、照片、实物、影像、仿制品、沙盘、模具等多种形式讲述着600年来堤口在经济、文化、生活、宗教上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

  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育范畴

  2009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我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畴。

  国家在草原牧区全面启动退耕还草工程

  2003年1月10日,国家召开退耕还草会议,全面启动退耕还草工程。5年内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退化草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退化草原、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10亿亩,使严重退化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儿童福利院  

  青海省黄南州儿童福利院建院5年来已经收留孤残儿童542名,其中有来自玉树灾区的72名孤儿,是目前青海省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儿童福利院。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福利院的条件将越来越好,为更多的孤残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少数民族人口逐年增加

  2011年4月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弘扬格萨尔文化的果洛图书馆

  为保护和弘扬格萨尔文化,2012年2月10日,一座金、红、蓝等色交相辉映、占地4200多平方米、独具藏式风格的图书馆在青海果洛草原上正式落成。该馆内设有9个部门、3个展厅、11个阅览室和一个独具特色的“果洛州《格萨尔》艺人之家”。图书馆年接待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约15000人次。

  中国绘就新一轮扶贫“路线图”

  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11个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和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成为未来10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由国家民委牵头实施的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成为首个攻坚试点。

  新华网维吾尔文频道开通

  新华网维吾尔文频道(http://uygur.news.cn/)于9月15日在乌鲁木齐正式开通。通过这一平台,使用维吾尔语言文字的网民将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天下大事,党和政府的声音也将更加迅速准确地传递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当中。新华网维吾尔文频道秉承新华网整体风格,以“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为宗旨,将在第一时间向全球维吾尔族同胞提供权威、准确、及时的资讯服务和公共服务。频道分为动态新闻区、静态资料区、生活服务区三部分,共37个栏目,内容涉及头条新闻、图片新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特色风俗、生活服务等,维吾尔文频道还实现了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直接对接

  首次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

  2006年4月25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中央党校共同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参加研讨班的学员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管民族工作的党政领导同志、统战部部长、民委主任,以及中央统战部、中央组织部、国家民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2010年,再次召开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

  大理市摘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桂冠 

  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大理市在全国200多个参评城市里脱颖而出,荣膺“十佳”称号,一举摘取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桂冠。20名由社会知名人士、城市学者、城市环境学家、建筑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学家等组成的评委对入围城市进行现场记名投票,大理市以较高的魅力指数全票通过,也是入选的10个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惟一的少数民族县级市。

  贵州丹寨:十八米蜡画喜迎十八大

  贵州省丹寨县远景村的七名苗族村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绘制了一幅长18米,画面内容以18组不同苗族传统图案组成的蜡染长卷,以苗族人民特有的方式献礼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丹寨县远景村全村有232户人家,有近300人从事蜡染制作,是贵州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传承地之一。   (黄晓海 杨昌盛  石开恒)

  第一个傣文网站在西双版纳建成开通  

  2009年11月2日, 中国第一个傣文新闻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建成开通。傣族群众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周边国家等地,总人口4000多万,傣文对傣族人民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西双版纳一直努力进行傣文的数字化研究,先后成功研制了新、老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专家认为,傣文信息技术的成功研究和傣文网的开通,标志着长期以来依靠贝叶传承、口传笔录的傣文和傣族文化,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新征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为宣传、推广、传播傣文搭建了新的平台。

  国家民委召开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

  2011年和2012年,国家民委相继在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和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召开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推广各地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想实招、出实策、办实事,从而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2011年,大厂回族自治县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示范县”的荣誉称号。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中,大厂第一个获此殊荣。

  统一平台的少数民族文字文档识别系统研制成功

  2007年1月30日,由清华大学等单位的4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研制的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文档识别系统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技术鉴定。该系统在汉字和英文文档识别的基础上,将我国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和柯尔克孜文(混排汉英)文档识别综合集成在一个统一的平台系统中,使之能自动识别输入计算机,基本解决了少数民族文字文档识别问题。

  百名民族地区乡村医生在京受训  

  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卫生部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共同主办的“红十字天使计划民族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班”,日前在北京协和医院举行开班仪式。来自15个民族的100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培训。据介绍,截止到2010年底,“红十字天使计划”已为26个省、市、区的22个民族培训了2086名乡村医生。图为培训班中年龄最大的、来自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勒黄村68岁的乡村医生谭良智,在向同学介绍他的行医照片。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该条例于2011年1月9日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1年5月27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6月1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条例分总则、保护、传承、利用、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七章,48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屯垦戍边”转向“建城戍边”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援疆省市鼎力支持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率已达55%,实现了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转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政委车俊指出,城镇化建设使兵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转变,使城镇成为维稳戍边的新堡垒,提高了兵团维稳戍边能力,同时也使广大干部职工及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兵团城镇化率将达到65%。(新华社)

  云南建成2000多个农家书屋

  近年来,云南省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截至2009年底,云南省已经建成农家书屋2032个,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农民群众读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型平台,已经成为农民学科技、学知识的文化基地,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图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重丁村的怒族姑娘王金芳在农家书屋看书。

  临沧:佤族村寨旧貌换新颜  

  水平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的高山深处,有农户466户,人口2018人,佤族人口占91%。因山高路陡,经济落后,村民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菜窝窝,人畜混居,生活十分艰苦。2011年年初,耿马县全面启动改造民房、改善佤族乡亲们生活的建设项目,按照佤族建筑风格对旧房进行重建和改造。如今的水平村,家家户户青砖白墙,院落街道干净整洁,成为高山深处一道靓丽的风景。图为在水平村的活动室前,佤族姑娘们高兴地跳起舞来。

  海峡两岸民族服饰同台竞秀

  2011年10月29日,在湖南省凤凰县文化广场,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展演队展示羌族服饰。当日,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节暨第三届苗族银饰文化节在湖南凤凰古城举行。来自多个省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展演队和来自宝岛台湾省的少数民族访问团同台竞秀,充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珞巴族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珞巴族是生活在西藏南部的一个人口较少民族。近年来,西藏各级政府重视珞巴族教育事业,投入人力物力,2009年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巩固率达到99%。在珞巴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的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完全小学里,130余名珞巴族学生全部享受“三包”待遇,即国家出资“包吃、包住、包学费”。学校设有汉语文、藏语文、英语、数学、社会、品德、电脑、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图为南伊珞巴民族乡完全小学的珞巴族孩子在上课。

    坐着火车去西藏
    “坐着火车去西藏”,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图为同年6月28日,一位旅客在北京西客站展示刚刚买到的北京至拉萨的火车票。

    一桥“飞架”湘西苗寨
    2012年3月31日,世界最大跨峡谷悬索桥——湖南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正式通车。据国内桥梁专家和工程院院士考证,该桥的多项技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属于首创。图为苗族同胞们身着节日盛装,庆祝矮寨特大悬索桥及其所在的吉首至茶峒高速公路顺利通车。

    火车开进土家山寨
    2009年6月30日,第一辆火车头驶进土家山寨,结束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没有火车的历史。宜万铁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点工程,它东起湖北宜昌,西达重庆万州,线路全长377公里。图为71岁的土家族老人柳和凯在有生之年终于看到了真火车。

    西藏阿里昆莎机场首航
    2010年7月1日,西藏阿里昆莎机场顺利实现首航。阿里昆莎机场是西藏“十一五”重点假设项目。阿里地处祖国边陲,战略位置重要,自然条件艰苦,交通运输困难。阿里昆莎机场的建成,对于改善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国家边防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2012年9月19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旨在体现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和各民族文学的交流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本届“骏马奖”共有235部作品参加评选,最终25部作品和4位翻译家获奖,涵盖了15个民族成分。出席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全体代表、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等800余人参加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