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翼城县北关村党总支、村委会:巩固民族团结 共铸发展辉煌

日期:2009/09/25  来源:信息中心  字号:[ ]

  北关村位于县城中心,全村1500余户,5500余口人,其中回族群众13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4,是回族群众聚居区。2005年以来,北关村党总支、村委会组织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高擎民族团结旗帜不动摇,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以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推动民族团结,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民族更加团结,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8.2亿,上缴税金1100万,人均纯收入8500元。

  巩固民族团结

  北关村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把回、汉民族团结作为推进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主要抓手,1988年、2005年先后两次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是山西省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

  民族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巩固民族团结,就必须做到政治上尊重、权益上保障,服务上到位。

  维护合法权益。学习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提升民族工作水平,是维护回族群众合法权益、巩固民族团结的前提和保证。村里每年订阅报刊杂志时,都要给清真寺征订党报党刊。“两委”班子和寺管会全体人员经常集体学习有关民族工作方面的政策、规定或好经验、好做法,经常聘请县民族宗教和司法部门的同志来村进行民族宗教政策的法律法规辅导,对一些重要的民族法规和政策,要组织专人编制成宣传材料,印发到村组和家庭。《山西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两委”班子、寺管会成员进行了集体学习,在大街小巷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进行宣传。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了全村干部群众尊重回族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今年元月份,有人在网上散布了有侮辱回族群众的言论,村“两委”班子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合理、依法向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事件很快得到圆满解决,既维护了民族利益,又增进了回汉民族团结。清真寺向县委、县政府赠送了锦旗。

  尊重风俗习惯。在平时工作中,坚持把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作为民族团结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教育引导汉族干部群众不说回民忌讳的语言,不做回民忌讳的事情。有些与回族群众居住相邻的汉族群众办喜事时,“两委”班子成员都要亲自登门,从尊重回族风俗习惯,睦邻友好讲起,建议设回民宴席,不因风俗不同引发邻里纠纷。在村里的倡导下,许多汉族群众在办喜事时都聘请回族厨师,设回民宴席,加深了邻里友谊,融合了民族情意。现在,民族融洽的脚步不断加快,就连过去回汉双方都难以接受的男女通婚在北关村越来越普遍。

  提供周到服务。对回族群众内部事务,“两委”班子成员都积极参与,千方百计把每件事都办到了回族群众的心坎上。清真女寺聘请女阿訇村里派车并组织人员到河南考察,满足回族群众需求。每逢回族群众的重大传统节日,党总支、村委会成员都前去祝贺慰问。回族墓地和汉族墓地相距不远,随着安葬不断增多,两块墓地连到了一块,按照风俗回汉群众不在同一地块安葬,此事回汉群众高度关注。“两委”班子成员及寺管会人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为回族群众重新安排了墓地,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

  重用民族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研究重大决策之前,首先征求回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回族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中肯的意见,都要认真考虑,慎重对待;坚持把培养、提拔、重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内容,少数民族中只要有能力、有魄力、有威信的同志都能得到知人善用。目前,村党总支、村委会班子13名成员中有回族村干部3人,全村现有党员101名,回族党员就有20名,还有多名回族同志在村办企业中担任厂长、经理。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在推进民族经济发展上,制定出台扶持办法,发挥传统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

  制定优惠政策。党总支、村委会成员先后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河南、长治等地参观取经,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出台了扶持民族经济发展、帮助回族致富的“四优先”决定:凡是回族群众经商办企业的,优先提供方便;对资金困难的,优先减免各种管理费用;对经营出现困难的,优先扶持帮助;对回族毕业返乡学生、复员军人,优先安排上岗就业。四年来,北关村党总支、村委会共为少数民族群众经商办企业提供临街门店 130余间,地皮100余亩。村办企业安置回族群众50余人。

  发展民族经济。回族群众具有能吃苦,善经营的特点,但有些思想保守、经营规模不大。村里组织大家到河南、太原、运城、长治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使北关村的“王家丸子”、“闪家牛肉”、“丹家饼子、油糕”规模不断扩大,名气越来越响,周边县市许多客商纷纷前来洽谈经销,甚至还有太原客人慕名专程前来购买。民族大厦原来只是一个小饭店,现在已发展成集餐饮、住宿、培训为一体的临汾市民族宗教培训中心,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饮食服务行业的一枝奇葩。回民丁子瑞投资1800万元兴办的伊瑞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列入了全县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近期动工兴建。

  开展多种经营。在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这一优势产业的同时,村里积极联系资金、联系项目、联系人才,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兴办企业,开办家庭手工业,开展多种经营。几年来,共协调贷款2000余万元,引进项目20余个,引进优秀人才30余人。已发展包括冶炼、选矿、建筑、房地产开发、劳务、运输、加工、商业、饮食服务等13个行业,大小企业500多个。还联系有关方面的专家举办夜校、讲座和培训班,传授各种实用技能,许多回族群众办起了民族风味的早点、夜市、小吃。全村回族群众人人有业就,人人有工做,人人有活干,收入大幅度增加,回族群众的人均收入高于汉族群众。

  推进民族事业发展

  推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主要措施,是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效途径。

  发展民族体育事业。2006年,村里投资10万对原北关体育馆进行了改造装修,建起了高标准的羽毛球场、蹴球、陀螺球等民族体育项目训练场,成立了羽毛球协会、民族体育协会、民族秧歌队,调整充实了珍珠球、陀螺球、蹴球民族体育运动队,从太原等地请来教练集中培训。先后到北京、河北、河南等地比赛交流、切磋,队员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拿出30万元,用于民族秧歌队、民族体育队集训,民族秧歌队在山西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上荣获冠军。民族体育队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取得陀螺男团第二名,蹴球女双第四,其它项目获前八名的好成绩。北关村被列入山西省民族体育培训基地。今年,村里又拿出10万元,积极训练陀螺球、蹴球等运动项目,7月初,赴贵州荔波参加全国陀螺球邀请赛,女子获得团体第一名、男子获得团体第七名的好成绩,8月还将赴河北参加全国蹴球邀请赛。

  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村里为回民文艺爱好者蒋河无偿提供培训场所,成立了二胡、笛子民族器乐培训班。将爱好文艺的,有一技之长的回汉族群众组织起来成立了民族文艺宣传队,每年都拿出3万元,在“七一”、国庆、元旦、春节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民族文化活动空前活跃。2006年7月1日,民族文艺宣传队举办了“腾飞北关”庆祝党的生日文艺晚会;2007年,在全县举行的消夏文化活动月文艺汇演中,代表唐兴镇举办了专场文艺演出;2008年元旦,在北关村文化活动中心小礼堂组织举办了“庆元旦迎奥运”文艺晚会,“民族团结一家亲,祖国明天更美好”民族舞蹈节目,将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改善办学条件。民族小学是1989年建成的,由于学生不断增加,原有教学楼已严重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上课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里多次找县上、上临汾、跑太原,终于争取到民族小学教学楼扩建项目。为了确保工期,确保质量,村里融资50万元用于民族小学建设,聘期监理单位严把施工质量。目前,民族小学3000余平方米的新教学楼正在施工建设,9月份学生将在新的教学楼里上课。

  共享发展成果

  共同发展,发展共享。坚持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尤其是要让少数民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重建清真寺。回族有一墓地随着县城的扩建,完全显露在红旗大街临街南侧,过去的肃穆静地置于了现在的繁华闹市,对回族群众祭礼活动影响很大,对市容市貌也有碍观瞻,回族群众要求迁墓的呼声很高。“两委”班子组织清真寺管委会成员和回民知名人士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办法。200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墓地的迁移,并在原址上建起了6层高的伊清大厦,一层为门面房,二层以上居住。门店每年的租赁收入用于清真寺办公经费,实现了以寺养寺。2007年,筹资130多万元,对清真男寺的水房、锅炉等设施进行了配套,建起了一次可容纳近50人的水房,在全省来讲是最大的。同年,还筹资170万元对狭小的清真女寺进行重建。现在,北关村的清真寺设施在全省是第一流的,建筑在全省是最漂亮的。

  改善居住条件。对回族群众水、电、通讯等基本生活问题,村里尽最大力量,创造最佳条件,能补贴就补贴,能免费就免费,让利于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给回族群众创造一个安定方便的生活环境。回族聚居区的道路年久失修,行路难,一直是回族群众心中的疙瘩。2007年,出资300余万元,铺设道路10余里,对回族群众聚居区的街巷道路及上下水管道进行了改造、硬化,改变了下雨“水泥路”,晴天“扬灰”路得状况,方便了居民出行。

  共享发展成果。为鼓励全村回族学生上学深造,村里出台了助学金奖励制度,凡考上本科院校的,奖励5000元,五年来拿出了4万余元奖励了12名回族学生。2008年春节前村里拿集体收入给回族群众每人分红300元,2009年又分红1000元。今年,村里首次建成的72套村民经济适用房,优先优惠照顾回族群众20户。从06年开始村里先后出资6万元,为回族群众全部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为回族群众中的孤寡老人全部办理了低保、五保,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发放养老金300元,80岁以上的发放600元。使全村回族群众病有所医、居有其所、老有所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北关村民族工作不断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让北关村民族团结的旗帜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