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
日期:2009-09-25 来源:null 字号:[ 大 中 小 ]
山西省长治市地处我国东西部的结合带,下辖十三个县(市、区),人口约320万,是有名的神话之乡、红色热土、太行明珠,有回、满、壮、朝鲜等34个少数民族,约3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回族占到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5%,大部分聚居于城区。
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坚持做好民族工作,作为打牢全市科学发展政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团结日益成为和谐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多项荣誉称号。
一、立足工作大局,全面打牢民族工作在全市科学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民族工作事关全局,关键是要领导重视,摆在突出位置,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着力解决各级政府和领导对民族工作“不会管”的问题,坚持不懈抓工作机制和工作队伍建设,由上到下延伸,由点到面拓展,编织了民族工作的严密网络,形成了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是建立长效运作的工作机制。长治市委、市政府把民族工作放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成立了市、县(市、区)、乡三级民族工作协调领导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把民族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综合考核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了工作责任书,切实加强了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每年都召开不少于两次听取关于民族工作的专题汇报,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县、乡、村建立起了三级工作网络,按“属地管理”和“责任双到位”的原则,建立了县与乡、乡与村两级工作责任制,工作延伸到村(社区)到户。市委还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列入党校课程,使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又把坚持做好民族工作,作为打牢长治市科学发展政治基础的重要部分,民族工作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纳入到全市工作大局之中。
二是建设高效精干的工作队伍。市委市政府注重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力量,在人员、编制、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予以倾斜,优先考虑,优先解决,保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条件优于其他部门,重点县的民族宗教工作机构也全部实现了“五到位”。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在编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又设立了宗教团体管理办公室,有力推动了民族宗教工作。加大工作队伍培训力度,采取请专家讲课、知识竞赛、参观学习等形式加深对民族政策知识的理解,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精、工作作风硬的领导干部队伍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原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长治调研后,对我市民族工作予以了高度好评。长治市的民族工作也连续四年综合评比全省第一,2007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8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又被国家人事部、国宗局授予“全国宗教工作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近年来,长治市委、政府非常重视提高少数民族政治地位,为确保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使少数民族得以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市委首先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加大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力度,使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逐年增加,素质明显提高。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少数民族干部已有246人(其中:地市级领导干部3人,县处级领导干部5人,科级干部25人,科级以下干部213人)。同时,建立起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组织全市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举行学习座谈,征求意见,畅谈团结,在少数民族中引起热烈反响。在本届市人大、政协换届中,进一步加大对民族界代表人士的推选力度,2名担任市政协副主席、2名担任市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委员、10名担任市人大代表、3名担任市政协常委、22名担任市政协委员。
二、坚持正确导向,多方营造重视爱护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民族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抓住基础和基层工作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在长治蔚然成风。
一是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我们把每年的10月定为全市的“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月”,10月10日作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日”。在每个宣传日由市领导在报纸发表署名文章,市县两级四套班子人员带头上街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并采用开办培训班、印发宣传册、知识竞赛等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宣传教育。在2009年,我们又组织队伍,进村入户,摸底调研的基础上,由市委书记杜善学主持编写出版了80余万字的《民族——长治》一书,全面反映了我市各少数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和谐局面。我们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召开民族界代表人士“话团结、促和谐”座谈会,把他们的发言在《长治日报》予以整版刊发。我们还大力开展了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市委组织部、市委610办、市旅游局等25个单位专门每年都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民族理论知识培训讲座。第八届村委换届后,我们又把民族政策法规列为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上岗培训的重点。这些工作的开展,使长治市的各级党政干部、社会各界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我们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参观我市对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的纪念场所,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组织民族界代表人士,参观本地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他们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认识,强化他们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认同。我们还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模范村、模范学校、模范企业的系列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2008年5月召开的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书记、市长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市四套班子领导全部出席,各县(市、区)委书记、县长全部参加会议,对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重奖,盛况空前,极大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三是切实维护少数民族权益。清真食品用品问题在长治非常敏感,为进一步规范清真食品用品监督管理,我们还专门聘请了清真食品管理监督员,组织人员到周边地区对有关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和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和考察,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定期不定期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检查,使清真食品用品管理得到规范。针对市区原有回民公墓已近饱和的实际,通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先后10余次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协调,组织人员赴天津、北京考察学习,本着“符合城市规划,不占用基本耕地,尊重风俗习惯”的原则,筹集土地补偿金240万元,征占丘陵山地30余亩,在2008年7月完成了定界,并正式奠基开工。从2006年起,我们每年都要认真开展民族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把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贯彻到基层,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把握和谐主题,持续增强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我们以凝聚力建设为主线,坚持通过暖人心、得人心工程,来聚人心、稳人心,持续为长治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和谐力量,构建出了和睦的民族关系。
一是办好事得民心。我们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抓在手上,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实事,逐步引导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提高认识、增加认同,把少数民族群众紧紧团结在了党和政府周围。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在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都要到清真寺进行慰问,主动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结对子、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市政府先后出资2000万元在西大街建设了“民族团结大街”,修建了“民族广场”,硬化社区小巷2万平方米,绿化3万平方米,修建小型健康活动场所4处,极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组织开展了“进民房、解民忧、连民心”活动,组织民族企业家捐钱捐物,看望慰问贫困少数民族家庭,在重要节日都要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及衣物等急需物资。回族群众感激地表示,感谢党和政府为他们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一定听党话、跟党走,为长治市的社会稳定多做有益的工作,为建设和谐长治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善引导聚人心。长治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需要广聚人脉,大兴人气。为此,我们多方位创新载体,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引导活动。一是引导少数民族企业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引导推动下,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长治少数民族企业家在教育、救灾、扶贫、卫生等方面累计捐赠达到400余万元。二是引导民族界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后,按照力度大、范围广、贯彻深、检查严的要求,举办了多次《条例》培训班,并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辅导,取得较好效果。三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引导。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开展了宗教“双五好”星级评选、“文化、卫生、体育、法律”四进清真寺活动、文明清真寺创建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凝聚了各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意志,推动了和谐长治的建设。
三是共度国难献爱心。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当即向全市发出了“奉献爱心,共度国难”的倡议,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响应。民族界积极行动,多形式组织开展了抗震救灾活动,共捐款捐物235.72万元,其中:中德型材120万元,南洋大药房33万元。5月21日少数民族捐助的物资装满了8辆大车,组成运输车队和骨科医疗队一同从民族广场出发奔赴灾区,长治市委书记杜善学等前往送行。他们冒着危险、日夜兼程,将物资送往灾区广元、北川等地,随后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到抗震救灾中,骨科医疗队治疗灾区伤员160余人,他们的英勇表现得到了灾区人民的高度好评,并受到国家民委的表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通过此次抗震救灾,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围绕共同繁荣,大力推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是根本。我们积极为民族企业排忧解难,努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是积极支持少民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企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发动机,是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提高收入的重要载体。我们鼓励回族企业家发挥吃苦耐劳、善于经营的民族传统,引导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本为理念,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用地、用水、办证、纳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民族企业从小到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企业,如中德塑钢型材公司、恒超汽运公司等。为发挥少数民族经济的旗舰效应,市委、市政府还积极为少数民族企业牵线搭桥,建成了少数民族经济园区,8个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进驻园区,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大批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问题,而且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金融风暴袭来后,我们组织有关部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积极为企业发展谋划,鼓励他们危中求机,回族企业中德塑钢型材公司在成都开设分厂,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有力支援了灾后重建。
二是大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壶关县东黄野池村是长治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该村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民族工作部门到村蹲点扶贫后,筹集资金80余万元,建起了200立方米的蓄水池,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吃水难的问题。安排资金40万元,协调常平集团出资50万元、1000吨水泥,修建了10里长的“民族团结大道”,新修了民族敬老院,解决了学校的修缮问题。同时,经过深入细致摸底调查,制定了脱贫规划,因地制宜地引导当地农民走“种植、养殖、加工”之路,新建了核桃种植基地,发展了特种养殖,群众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此外,我们协调安排了百余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生活条件、发展农村养殖业、建设牛羊肉市场等项目。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壶关县、长治县、长子县等县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三是积极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我们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先后拨款两百多万元,为回族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坚持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每年“六一”期间,都要组织开展以“了解中华文明,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回汉民族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为使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高、中考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主动深入各学校开具降分证明,免除了考生和家长的往返奔波之苦。我们组织成立了长治市回族教育促进会,累计收到捐款400余万元,受助大学生达到800余人次。奥运会前组织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长治市第二届回族运动会,国家民委领导和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开幕式,14支运动员代表队890余名运动员一展全市3万多回族群众的风采,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得到了最为生动的体现,并在全市回族群众中掀起了体育健身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