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主任科员李卫泽:情系民族村 真情洒“春雨”

日期:2009/09/25  来源:信息中心  字号:[ ]

  2007年,张家口市“帮扶民族村实施扶贫‘春雨行动”启动后,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李卫泽同志肩负着重托,来到康保县回民聚集村一马家营村开展扶贫工作。三年来,他将“责任、感情、精神”融为一体,情系民族村,真情洒“春雨”,不仅改善了该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且成为全市“帮扶民族村实施扶贫“春雨行动”的一面旗帜。他本人也先后被张家口市评为扶贫先进工作者、“春雨行动”先进个人、百名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

  他想着一种责任,把责任尽到扶贫项目上

  今年58岁的李卫泽同志,是位有着近20年军旅生涯的军转干部。多年来,他仍保留着军人那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扶贫岗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实,他不是专职扶贫,而是在“兼职”扶贫。几年来,他一直坚持“兼职”不减职,正确处理扶贫工作与部门工作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工作利益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兼顾”。尤其刚介入扶贫工作时,往往是两头忙。按说,“兼职”扶贫,时间长了到点上看一看,要个情况转一转,也能说的过去。可是,他却是个最讲认真、最负责任的人,一个星期不到扶贫点就觉得有点“失职”。他说:“扶贫是一种责任,只有想着责任,才能深入基层真扶贫,把责任尽到具体帮扶项目上。”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三年来他尽心尽责地真扶贫,一心一意办实事,将“春雨”播撒在马家营村这块热土上。

  他第一次走进马家营村时,道路坑洼不平,清真寺破乱不堪,人畜饮水困难,是全市有名的贫困民族村。夜幕降临时,他看不到村里的夜景,只有那一片“黑灯瞎火”的村庄。难道“全村电灯少:村民睡得早?”他感到费解。第二天,经打听原来村民们为了节省电费,宁愿摸黑坐,不肯开电灯。这种状况,使他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心里升腾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马家营村改变“舍不得点灯”的状况,尽快让民族村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然而,怎么帮扶、帮扶资金从哪里来?“我是人行干部,人行的费用也是有限的,光靠人行自身帮扶是不现实的!”他陷入了沉思之中,从发展项目上受到启示,决定走项目扶贫的路子。

  他通过走访座谈,深入了解情况,发现回民群众最期盼的是改变清真寺的面貌。因为,他们每天要到清真寺做礼拜4-5次,这是回民群众最关心的实事,所以他把这列入“一号帮扶项目”。通过向行党委汇报,得到了积极的支持,很快提供了帮扶资金,使马家营清真寺焕然一新,办了一件深受回民群众欢迎的大事,也使他尝到了小项目办大事的甜头。

  马家营村街道坑坑洼洼由来已久,用群众的话说:“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李卫泽又风尘仆仆地跑市到省,争取到了道路项目资金8万元,使全村的大街小巷全部变成了高标准的沙石路,彻底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

   马家营村千难万难,要说最难的还数群众的吃水难。他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淘一桶干净水的艰难。80多岁的韩德莲老奶奶,这几年雇人从外村拉水就花去2000多元,一提起吃水问题,老人就伤心地抹眼泪。他还亲眼看到71岁的郭德廉老汉,用脚踩着石井壁下到井底,用喝水缸子往桶里舀水。为帮助村里解决“饮水工程”,他多次到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民委等部门争取项目。这些单位领导,为他“第一个”来跑项目而感动,都表示一旦省里计划下来,第一个先解决马家营村的“饮水工程”。他吃了“定心丸”后,马上回县联系钻井队开工打井,当20万元项目资金到位后,第一眼深层井打成了,他又建议中心支行资助3万元,解决了配套资金,从而使全市第一个民族村通上了自来水。2007年8月18日,全村像办喜事那样,举行了隆重的通水仪式,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也流入了回民群众的心田。

  马家营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后,2008年,李卫泽同志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农民收入上。他通过走访群众,发现有的村民搞肉牛育肥很赚钱,一头牛纯收入可达1500多元,觉得育肥牛项目不错。可村民们却说:“这个项目好是好,就是缺资金不好搞。”他也觉得,贷款需要有抵押,农民贷款拿啥来抵押?经营的土地是无效抵押、土地上的建筑物是无效抵押、饲养的牲畜不能抵押。为此,他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九大行动”的有关规定,向行领导提出了组建育肥牛养殖协会的建议,得到了行领导的支持。在行领导的组织下,他和有关科室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在马家营村建立起养殖协会,组建了“信用贷款联合体”。从而有效地破解了贷款难题,当年从信用社获得了153万元的贷款,购买了430头架子牛进行育肥。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实现纯利润33. 62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10187元的高效益。在外打工多年的郭满库回村后,贷款10万元育肥牛纯收入4万余元,他握住李卫泽的手高兴地说:“老李,这回你可把马家营扶起来啦!”

  为了扩大育肥牛养殖规模,把马家营村真正帮扶起来,2009年,又为全村养殖户评定授信350万元,预计购买架子牛800多头,可实现纯利润60-70万元。

  他带着一种感情,把感情融入到民族关系上

  李卫泽,是个重感情、讲情谊的人。他作为一名汉族干部,在几年的扶贫工作中,同回民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置身于回民村的一员。对此,人们都说:“老李是个热心肠,一点架子都没有。”可他总是笑着说:“我从来都没有架子,到了乡村更不能摆架子。架子是隔心墙,带着感情扶贫,才能扶到根本上。”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带着感情扶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不好群众也不会买你的帐。他刚到这个回民聚集村,由于民族信仰、生活习惯的不同,为开展帮扶工作造成一定困难。为了不扰民真扶贫,他带来两箱方便面和咸菜,连“火腿肠”都没敢带,一个人吃住在村委会。尽管处处注意、事事小心,但总有说“漏嘴”的时候。有一天,他在走访群众时,走进一家院子里看到晾晒了好多苦菜,他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让他拔苦菜养猪的情景,就不加思索地顺口说了一句“晒了这么多苦菜,喂猪挺好的。”女主人听了很不客气地说:“你得改一改了!”他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就连忙赔礼道歉,弄了个很没趣。

  打这以后,他更加注意尊重民族习惯,下决心要为回民村排忧解难。2008年夏季的一天,雨下得很大,他在村委会突然听到“轰隆”一声,马上意识到有人家的院墙塌了。雨停后,一伙人围在70多岁的老奶奶郭德莲的院子里,只见老人的土房上塌了个大窟窿。他过去说:“怎么光看不帮忙啊!”村民们说:“他儿子都不管,我们咋管啊!”他就去找老奶奶的儿子做工作,并亲自跑村民家找来胡麻柴,和泥、铺油毡,在他的组织下,把老人的房子修了个严严实实。事后,老奶奶激动地说:“你比我的儿子还亲啊!”

  去年,村民马有金的爱人患肺心症,憋得喘不上气来,也不肯去医院治疗。原来,看病欠了不少外债,实在无能力看病了。李卫泽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协助筹措资金2万元,并亲自陪同到张家口附属医院看病,经过及时治疗脱离了危险,之后,又到沙岭子找中医吃中药。现在病情稳定,能够生活自理。患者的哥哥包建海含着眼泪说:“老李,你既扶了贫,还救了我妹妹的命,我们全家人永远忘不了你的恩德啊!”

  饮水不忘打井人,朝拜不忘铺院人。李卫泽带着感情扶贫,把感情融入到民族关系上后,与回民群众的感情相当融洽。回民老大爷马存义,提着10个鸡蛋、3个辣椒去住所看望他说:“从大集体到现在没有一个向你这样下乡的”;不少群众都来请他到家里吃饭;让他“改一改”的那位妇女,对女儿说:“老李从张家口回来,千万请他到家里吃顿饭!”那位80多岁的韩德莲老奶奶,看到自来水“哗哗”地流到水缸里时,显得格外激动,一个劲地说:“看这幸福的,水自己就流到水缸里了,吃上这么好的水,俺得多活几年哩!”去年,他儿子给割了几斤牛肉,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扶贫干部李卫泽,老人剁好馅,托人去村委会找李卫泽请他来家吃饺子。碰巧,李卫泽回县了,老人就把煮熟的一碗饺子,用食品袋套好放在锅台边上。当他回村听说这件事后很受感动,就来到老奶奶家亲口吃了几个饺子,给老人留下100元钱。在推让中,他动情地说:“大娘留下买点吃的吧,就算是我对您老的一点孝心。”还有的回民群众说:“你当回民吧,我们为你朝拜、祈祷!”。事后,李卫泽果真接到甘肃、新疆、内蒙、天津等地的回民、清真寺阿訇打来感谢和祝福的电话三、四十个。2007底他应邀参加了回民村圣纪节,被七名阿訇破例把唯一的汉族兄弟请进大殿,给“三县一市”七个清真寺的穆斯林们介绍了李卫泽真情帮扶民族村的事迹。阿訇代表还以他的事迹为例,对全体穆斯林进行了“卧尔滋(劝善戒恶)”演讲。阿訇把他当成了回民的一员,他在回民群众心目中扎了根,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他凭着一种精神,把精神光大工作岗位上

  李卫泽,这位人民银行的扶贫干部,几年来,练就了一种“勇于吃苦、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他把这种精神,光大到扶贫工作岗位上,收到了“扶一地、富一方”的良好效果。

  马家营村的这些变化,源于他的那种扶贫精神。硬化村“清真寺”大院时,为了每块砖能节省2分钱运费,他不雇大卡车,乘坐小“砖车”从张家口市往返5趟,往村里运*送18000块砖,节省资金360元。为了节省经费,切实把好事办好,他亲自动员全村穆斯林群众到“清真寺”义务劳动,他带头实干,把手指磨起了血泡全然不顾。600多平方米的 “清真寺”大院,仅雇了两名技工,就把大院铺设的犹如一大块红地毯,高兴的穆斯林群众连声叫好!

  村里的穆斯林群众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然而,谁可曾知,吃水难煞打井人;跑来项目不易,实施工程更难。在挖自来水管道时,由于立地质条件差,挖不到一米深就出现了河沙,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三米多深的管道,只能挖一段下一节管,主管道还好一些,最危险的要数入户支管道,需要接管头既费事又费时,稍不小心就可能出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工,他真是操尽了心、费尽了力,每天早晨5点钟到工地,一直到晚上才回来。为了安全他向施工人员讲授救护措施,并死死盯住每一个环节,生怕有一点闪失、把好事办砸。一次,一位民工正在管道里接水管,他发现要出现塌方,就毫不犹豫跳下去用身体顶住,在场的群众也都纷纷跳下去,顶起了一道人墙,把民工从塌下的土中拉了出来,才确保了安全施工。在往机井房架电杆时,三根水泥杆难住了电工。原因是村里没有壮劳力,不是出外打工的,就是外出干活的,数村支书年龄小也51岁了。怎么办?到外村雇人还得花钱。这时,李卫泽却坚定地说:“来,我算一个,咱们一起干!”他身体力行,群众一呼百应,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几位妇女也都纷纷上阵,终于安全地把电杆立了起来。就这样,在挖渠、立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没有离开工地一天。正在施工的关键时刻,两岁的小孙孙头部碰伤住进了医院,他含着眼泪安慰孩子,并用电话恳求医护人员多给予照顾。他仍坚守在施工第一线,指挥着回民村的自来水通水工程。

  李卫泽在民族村忘我工作,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在村里自己开火做饭,不是泡方便面,就是馒头就咸菜,馒头还得到三里外的张树营村购买。县人行行长谢荣知道后,觉得老李太苦寒了,要在县里给他置办伙食,并要安排他到附近的一家肉联厂吃住。同时,村里也安排一位同志负责老李的伙食,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不以为然地说:“这没什么,不饿就行了。你下来扶贫讲吃搞喝,给群众会造成什么影响?顶一顶就过去了,我不觉得有什么亏欠。”

  正是这种“不亏欠”的心态,铸就了他的“扶贫精神”也正因如此,马家营村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马家营村。今年7月13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亮到康保县调研时,专程赶到马家营村了解育肥牛养殖协会和人民银行创建“信用联合体”助农增收的事。他充分肯定了该村的工作,十分满意地说:“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马家营的经验,我们多少年来探讨的问题,马家营做到了,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马家营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在马家营村体现出来了。我们要在全市大力推广马家营的经验。”一位老农民对市长说:“侯市长,再把老李给俺们留三年吧!”

  是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这就是人民银行扶贫干部,情系民族村,真情洒“春雨”,结出的累累硕果。这些年来,他不仅真情帮扶马家营村走上了致富路,成为扶贫干部的模范;而且在增进民族村和谐稳定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又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他的事迹,在全市民族村中广为传颂,大家纷纷赞扬他这位“扶贫干部的好作风,回民群众的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