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真情奉献妇女公益 爱心促进民族和谐
日期:2009/09/25 来源:信息中心 字号:[ 大 中 小 ]
有一个可爱的集体,她凝聚爱、奉献爱、传递爱,她是公益事业中的一支奇葩,用爱心与真情绽放着独特的馨香。她就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妇基会”)。
1988年12月,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在广大妇女群众的期待中,在慕华大姐的倡导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应运而生。妇基会成立20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历届理事会和老领导的努力下,为中国妇女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积极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群众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等各项事业,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首先,我简要讲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从事的妇女公益事业对促进民族团结发挥的独特作用。
20多年来,妇基会充分发挥自身组织特殊的社会职能,凝聚社会资源,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妇基会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小额循环扶贫”“母亲援助”“女性创业”等60余个公益项目,通过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募集资金和物资,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项目和公益活动,在扶贫助学、饮水解困、健康援助、帮残救孤、促教培训、救灾援建等方面配合政府解决了大量社会问题。这些项目支持的重点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几乎惠及我国境内所有民族,对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繁荣与共同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多年来,妇基会的同志一直把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内蒙、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深入一线调研,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切实需求,开展公益项目,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条件,发展多元化经济社会,为各民族妇女姐妹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妇女事业进步、新农村建设、发展城乡经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尤其是2008年以来,妇基会在全国妇联书记处和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2008年,全年募集款物达1. 7亿元,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会同志顶住了国际金融形势的不利影响,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仅上半年共募集款物就已近1亿元,5月,还争取到个人一次性捐款1.5亿的历史新高。这些都为妇女公益事业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促进各民族发展、稳定与和谐贡献独特的力量。
下面,我要着重讲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公益项目积极推进包括贫困少数民族妇女在内的群众饮水、健康、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妇基会的同志们在深入贫困地区调研时了解到,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缺水,尤其是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更是干旱少雨。“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是中国西部贫困山区人民饮水状况的真实写照。妇基会从2000年起重点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公益项目,扶持和帮助经济困难的多民族聚居区群众解决缺乏生命之水的难题。项目以解决安全饮水为龙头,并将贫困、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问题统筹考虑。如开展“1+5”,模式,即一口水窖带动一处卫生厕所、一个沼气池或太阳灶、一圈家禽家畜、一亩树木蔬菜、一个美化的庭院。项目将水、健康、发展为内容的知识培训等非工程性措施同步实施,为受益妇女及家庭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2000年,全国唯一一个东乡族自治县——甘肃省东乡县考勒乡当土村,每家都修上了母亲水窖,村民用水窖水种起了蔬菜,不到几个月,水灵灵的瓜菜成熟了。103岁的东乡族马老汉此前祖祖辈辈没见过长在地里的菜,乐得他天天跑到院子里去摸大南瓜。至今,妇基会还保存着老汉摸瓜的照片。干瘪的皱纹脸就像曾经干涸的土地,但绽放的笑容却甜进每个人的心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的妇女隆凤青全家过去由于缺水,日子过得很艰难,2002年受益于“母亲水窖”,家里用上了自来水,有水后,她用黄豆加工豆腐,用豆腐渣养猪,还酿酒,有水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干旱缺水,出现了“光棍村”,村里的姑娘外嫁了,家里缺水的小伙子难娶妻,直到家里有了母亲水窖,才娶到媳妇。很多缺水家庭外出无人时,家门是不锁的,但是家里的水窖却锁得严严实实,足见水的珍贵。还有很多爱美的姐妹直到家里修了母亲水窖,人生才第一次洗上澡。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母亲水窖入户时,都高兴得载歌载舞。在过去,有的地区群众为了抢水,甚至引发了邻里冲突,“母亲水窖”项目实施后,邻里矛盾得到了化解,社会和谐得到了促进。
截至2008年底,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项目计投放资金达3. 7亿元,惠及24个省。据评估:项目村农民现金收入三年内提高了14. 84个百分点。各族受益群众称“母亲水窖”为“生命窖”、“富裕窖”、“幸福窖”。该项目被载入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公益品牌”之一,2005年11月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
在长期进行慈善援助工作的过程中,同志们不断总结各民族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深入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调研,发现很多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农牧区生育观念原始,大部分妇女担负着养儿育女和农牧业生产的重担,许多人患上了多种妇女病,却从不做体检、又缺医少药、缺少健康知识。而受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的影响,很多妇女认为生小孩天经地义就应该在家里面,农牧民家里的卫生条件差,妇女生育时,如果没有医护人员在场,产妇和新生儿经常发生危险。
2003年,妇基会启动“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作为重点实施区域,以流动医疗救护车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惠及少数民族同胞的公益活动,为当地姐妹们“送健康理念、送健康知识、送健康服务”,成为宣传和践行民族团结政策,促进和维护各民族团结与共同进步的重要平台。2003年,项目率先在贵州省启动,100多辆“母亲健康快车”在当地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规模化的实施。2004年,42辆“母亲健康快车”分别发往甘肃、青海等地,主要为当地的藏族、回族等妇女姐妹们服务。2005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30辆“母亲健康快车”驶向青藏高原。2005年,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40辆“母亲健康快车”满载着社会各界的爱心开进新疆。 2006年,“母亲健康快车”在全国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都有了投放,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省区都有覆盖。2007年,“母亲健康快车?手拉手护平安工程”正式启动,先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开展,共为10000多名各民族妇女实施了免费预防宫颈癌筛查。2008年,甘肃省一辆“母亲健康快车”受3. 14事件波及被暴乱分子烧毁,妇基会及时补充了新车,为当地民族团结做出贡献。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贵州、重庆等灾区和附近省市的“母亲健康快车”充分发挥流动救助的重要作用,成为独特的救灾战士。2009年,在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的支持下,又有一批“母亲健康快车”将投放在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为各族妇女群众提供专业、直接、便利、温馨的健康服务,为促进当地妇幼卫生状况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将在更大程度上维护和促进当地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2008年12月,“母亲健康快车”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有许多生动的例子,我想和大家共同分享。“母亲健康快车”项目为女性送医送药送健康的第一个受益者,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的苗族妇女刘兴秀。她被子宫脱垂的毛病折磨了整整40年之久,常常痛得难以忍受,直到2003年7月28日,在经过“母亲健康快车”专家组的详细检查诊断后,她得到了专业的医疗救助,逐渐恢复了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在项目的实施地,有很多名叫“车生”的孩子是因“母亲健康快车”的及时护送使母子平安而得名,有的孩子就诞生在车上。2007年4月,发往新疆伊宁县的“母亲健康快车”成功接产了三胞胎姐妹,产妇马秀花是伊宁县英塔木乡八队二组的回族村民,这是该县首次成功接产的三胞胎。出院时,“母亲健康快车”还将母子顺利送回家。
2009年5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一次捐赠仪式上,一个叫周毛草的普通藏族农牧民动情地讲述:“多亏我们草原上的保护神“母亲健康快车”,让我脱离疾病和痛苦,获得了健康和新生命。”周毛草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乡塔瓦村,2005年7月的一个天,她正和丈夫在地里干活,突然感到肚子很疼,被赶紧背回家。她躺在床上疼的直打滚,村子离市区的医院有20多公里,路又不好走,全家人万分焦急,阿妈突然想起当地妇幼保健站的“母亲健康快车”宣传单,上面写着可以免费接送患病妇女、孕产妇,还有医院的联系电话。拨通电话后,大约过了半小时,“母亲健康快车”开到了她家门口,经检查是“宫外孕”,必须到医院采取手术治疗,如果不及时手术就出现输卵管破裂、大量出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母亲健康快车”拉着她和家人急速的开往医院,到医院时大夫们已经做好了手术的准备工作。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她哽咽地说:“‘母亲健康快车’免费接送、医院免去了手术费用,还送药给我,这对于我这个不算富裕的农牧民家庭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周毛草还介绍:自从“母亲健康快车”开到他们村,做妇女病普查、发放药品、体检、宣传健康知识等的免费服务,大夫们还动员妇女们到医院生孩子,改变了当地的生育观念。她2岁多的侄儿才让就是由“母亲健康快车”免费送到甘南州人民医院出生的,而且在孕期“母亲健康快车”上的大夫就上家门做了几次检查。毛草激动地告诉大家“如今一看到“母亲健康快车”,草原上的阿妈和姐妹们就会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感谢草原救命车,感谢曼巴。”
在工作中,同志们还深刻体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还实施了小额循环扶贫、女性创业等公益项目,尤其是对中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地和边远贫困山区实施救助,对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构建各民族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哈萨克族的库丽加娜提通过妇基会提供的1万元创业基金,半年多的时间里,开办的民族手工刺绣店总营业额已达到16万元,每位刺绣能手可增加收入3200元,还聘用了6名农村妇女,解决了3名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通嘎拉嘎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赛汗高毕苏木萨如拉登吉嘎查牧民,全家共6口人。她居住在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体经济的边远、贫困、不发达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纯牧业旗县。因当地十年九旱,三年受一次雪灾,草场严重退化,无法以畜牧业维持生活,2007年2月他们全家转移进城务工,因当地交通不便和经济不发达等原因,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全家人只靠零散打工维持生活,生活陷入极度苦难。2009年年初,大儿媳牧其尔怀孕,6个月后经医院确诊为子宫肌瘤,需剖腹产手术。手术费使原本已十分困难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在万般无奈时,当地妇联为她申请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婴保健专项基金”的资助金3000元,及时解决了她不能正常入院分娩的后顾之忧。钱虽然不多,但足以使她们一家感受到了在寒冬中雪中送炭的情意,真切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也正是这笔救助,让她们一家不再对生活产生恐惧,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妇基会扶贫循环金从1996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700万元,实现滚动投入扶贫创业基金近1亿元。各项扶贫和创业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解决了农牧区少数民族妇女因受语言制约和技能单一而外出转移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帮助部分贫困妇女摆脱贫穷的目的,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妇基会在抗击冰雪、地震和洪灾等救灾工作中也发挥了独特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救灾举措,重点关注和支持了灾区各族妇女的受灾害情况,通过带领引导支持各族妇女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帮助了灾区各族群众度过难关。5 . 12汶川地震发生后,妇基会快速反应,积极搜集灾区群众,特别是妇女儿童的信息,了解急需物品,宣传抗震救灾。地震当天就与四川妇联取得联系,还及时成立了抗震救灾款物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紧急部署13日上午即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出了接受捐赠的相关信息,14日,妇基会第一批队伍进入灾区掌握了第一手情况,紧急启动了24小时值班制度;15日,首批200万元善款拨往灾区,第一批救灾物资——价值30万元的方便面到达重灾区青川绵阳受灾群众手中;16日,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了“心系灾区?爱心奉献大联动”娠灾公益晚会,当天所募款物达4000余万;24日,10台净水设施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等灾区落户,第一时间让灾区群众喝上了干净的水,受到了四川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好评和感谢。
在此后的贩灾工作中,全会昼夜奋战,不辞劳苦,积极搭建平台募集款物,设立了“灾区母亲安居工程”、“安全饮水”和“爱心书屋”等救灾项目。奶粉、卫生巾、帐篷、饼干、毛巾等家庭用品和救灾款紧急发往灾区。在灾情面前,同志们不分你我,团结一致,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妇基会领导,理事长黄晴宜副主席、副理事长莫文秀副主席、苏凤杰秘书长和秦国英副秘书长不顾安危多次往返灾区考察工作。两位秘书长带病坚持在救灾募捐的第一线。28名员工共为灾区捐款16300元。历数那段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我们清晰地记得:为了救灾工作,同志们克服重重困难,加班加点,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吃的是盒饭、睡的是沙发;有的同志主动推迟了婚期;有的同志母亲身患癌症做手术,仍坚守工作岗位;有的同志顾不上看护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有的同志为运送救灾物资在货运站一蹲就是几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他们用爱心和行动诠释着对灾区人民和公益事业的挚爱真情,默默无闻地书写着平凡人的闪光人生。
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易趣爱心小学是妇基会在震后筹建的第一所爱心小学,2008年9月22日,小学揭牌仪式那天,孩子们深情地赠送妇基会一个铜牌,上面书写着“无疆大爱系灾区满腔真情暖童心”几个火红的大字。
四川藏羌族聚居地阿坝州灾区,很多孩子失去了校园,妇基会拨付了800万善款援建木质小学,解决500个孩子的校舍问题。
“5 . 12”强震发生后,仅一个月时间,全会就募得物资近7千万元,彰显了妇女公益组织的独特作用,受到四川、甘肃等灾区多民族民众的好评。
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在对妇基会抗震救灾所募款物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审计后,给予了充分高度的评价,认为妇基会在救灾款物管理和使用方面严谨细致、管理到位、运作规范,完全符合要求。
2009年,宝岛台湾逢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灾,妇基会得到灾情后,马上倾情相助,并积极组织募捐,向台湾各民族同胞伸出援助之手。
因在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仅2008年以来妇基会就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妇联组织”和全国妇联“抗震救灾奉献爱心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少数民族受益代表们谈及妇基会工作对当地民众生活、健康和经济等方面的促进,都一度哽咽,她们均表示,感谢党、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基会的支持,使她们和家人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同志们爱岗敬业,在传递爱心的事业中,感染着身边的人。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妇基会副理事长甄砚同志曾说过:“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崇高的慈善公益事业中来,爱心为人、善举济世。因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温馨,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和谐。”
妇基会的同志们在凝聚爱、传递爱的同时,也奉献着爱。他们不只是单纯地为职业而工作,更是在为崇高的事业而追求,是包含理想的升华。不然,怎会有那么多不计得失加班到深夜的日子,有那么多顾不上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一心倾情,那么多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贫困地区的调研,那么多团结一心共担大仗硬仗的历程……而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每个人都奉献着无悔的青春。
对少数民族生活最有切身体验的,是常务副秘书长秦国英同志,她曾是全国妇联第一批援藏干部,到妇基会任副秘书长的十年里,几乎走遍了所有贫困的少数民族省区,为了修建母亲水窖,常常冒着生命危险考察现场。她连续多年休不上年假,在她的日历里仿佛没有周末,华灯初上时,她办公室的灯还常常亮着。废寝忘食的生活和贫困地区的往返奔波使她患了胃病,但她脸上却常挂着灿烂的笑容,她常常动情地讲述每一次项目的考察、实施和完成,如数家珍。正是这样的基层干部,推动着中国妇女公益事业的发展。
妇基会的同志们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进步。结合国家新政策和公益项目发展需要,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队伍建设,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员工培训,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讲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务实精神,以不断适应基金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党日活动和专题培训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全员团结协作、锐意创新、爱岗敬业,常不计报酬加班加点无私奉献,用真情呼唤爱心,把大爱传递到全国每一个受资助者的心里。
妇基会在自律基础上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本着规范、公开、透明的原则,发挥理事会的监督职能,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管理,接受税务、会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会计监督。建立门户网站,出版会刊,畅通了信息披露渠道。通过建立捐赠者档案信息库,细化了服务流程,让捐赠者能顺畅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特别是捐款的使用效果。不断加强宣传,建立稳固的宣传网络,与媒体联谊,提高社会公信力。
同志们还广泛开展各项公益活动,拓宽募资渠道。通过演唱会、义卖活动、专家论坛、周年纪念、募捐企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不断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谋划未来,表彰为妇女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各界人士,搭建募资平台,提高社会影响力。
同志们的热情也不断感染着社会上的热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如妇基会保存着一张祖孙三代人来捐赠的照片,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带着才一岁的小外孙,上门捐款,而这天也恰巧是小外孙一岁的生日,老人希望将这份礼物送给这个刚开始学习说话的孩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孩子!2009年5月,博宥投资管理集团在董事长丁书苗女士的带领下,向妇基会捐赠1. 5亿元,用于妇女慈善事业。年青的北京男孩邵云鹏尽管自己收入不多,但每月定时向妇基会各项目捐赠1000元。又如光大银行自2005年起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支持“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公益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捐款约1000万元。
妇基会的项目不仅享誉神州大地,同样也闻名世界,如截至目前为“母亲水窖”项目捐资额度最大的公司是百事公司,迄今已经累计向妇基会捐资人民币约1660万元,美国的ITT公司今年捐资20万美元……捐赠者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可以说每一分钱都饱含了爱心。妇基会将爱心聚沙成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心传递使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这个集体如此富有魅力,以至于谈起她们所作的事业,就心潮澎湃。这里有心的呼唤,这里有爱的奉献,这里有人间的春风,这里有希望的源泉!
为了惠及更多的姐妹,为了各族母亲的欢笑,妇基会的同志们饱含着对各民族姐妹的真情厚爱和各民族群众的期望,将和各族同胞肩并肩、手挽手,共同迎接更加幸福和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