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淼:坚持在民族地区开展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
日期:2009/09/30 来源:信息中心 字号:[ 大 中 小 ]
李淼,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智能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智能农业实验室主任。
从1992年起,李淼同志十八年来一直坚持在民族地区开展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她研究农业专家系统,帮助民族地区群众科学种田,增加收入,改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农业的快速变革;她研究民族语言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在保护、应用、发展的同时,提高民族语言的国际地位;她抓住机遇,推动中国科学院与民族地区政府以及院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技术文化交流与人才培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她的工作不但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大拓宽了中国科学院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渠道,推动和吸引了更多民族地区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方面投入于少数民族地区事业的发展。
从1999年至2008年,她获得了国家、中科院、云南省、甘肃省、四川省、湖北省等一系列科技进步奖;获得2007年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优秀成果奖;她的研究成果还于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成就展,2005年入选科技部“十五”“863”成果巡展;她还拥有2项发明专利和60项软件著作权。2005年,她获得安徽省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1、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农(牧)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大多以农业为生。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原因,这些地方的群众粮食口粮问题一直存在困难,偏远山区的农民群众很难得到有效的技术帮助,他们普遍是种白水田,收老天粮,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靠返销粮维持生活。李森同志针对这些情况,选择地处滇西北高寒山区的宁蒗县进行水稻实验,她分析了山区水稻生育期短,在抽穗拔节期和成熟期容易受到寒流侵害,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制了水稻专家系统,代替农业专家,
在田间地头帮助乡、村农民随时解决水稻生产过程中插秧、施肥、病虫害、寒潮等多项技术问题,严格把握各项生产调控措施,经过三年的努力,显著提高了当地水稻产量,让民族地区群众感受到了科学种田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李淼同志带领课题组成员,针对民族地区多处于山区以及田块分散的特点,研制了适合民族地区使用的DET系列专家系统开发平台。该平台充分考虑了民族地区农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特点,在智能化、平民化、“傻瓜化”方面深入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嵌入多种农作物、畜牧、中草药、经济林果等农业知识模板,各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模板的支持下,随时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特点,对各类农业专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降低系统开发、维护成本,提高系统的普及性与适应性。
电脑农业不仅给农民带去了实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在电脑农业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观念的教育,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如地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县世为公司、长友公司、仁发公司,五峰的宏力公司、水仙春毫公司,长阳的清江食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在示范基地内,对农民群众的原料生产、品种改良和质量标准方面,以规范化生产的要求为指导,既保证了原料的可靠,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初步达到了生产有标准,销售有出路的产业化良性循环体系。通过农业专家系统技术,终于使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民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挂上了钩,从此民族地区群众在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过程中,又多了一份帮助!
李淼同志与她的研究团队,为促进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帮助内蒙、四川、甘肃、贵州、湖北、重庆等地争取了国家863计划一智能化农业信息工程、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近1300多万元科研经费。其研究成果服务于民族地区265个县、1589个乡、开发了16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672.5万亩,培训各类人员280万人次。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时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的表扬。李森同志严谨、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和显著成果,在2002年的《中国科技报》上进行了专版介绍,也因此在2003年获得了国家“863”先进个人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的内部刊物《要情》对此进行报告后,得到了两位副院长的支持批示。
2、利用新技术在保护的基础上推动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应用与国际化发展。
随着李森同志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边远地区农牧民在学习农业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了语言的障碍。蒙古族、维吾尔族以及藏族群众,多年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以汉语言为载体的农业技术推广让他们感到了困难。同时李森同志看到,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由于民族语言数字化处理技术的不足,使得它在信息化的潮流中逐渐退缩,急需通过引进新技术和加强应用这两个方面,来实现民族语言的保护。2003年李淼同志开始了汉/民语言农业领域机器翻译的研究工作。
汉/少数民族语言农业领域机器翻译工作,当时在国内没有人做过。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寻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利用什么样的语言资源都是未知数。李淼同志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在科学院高技术局的支持下,深入民族地区院校,与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民族学院的教授学者广泛交流,针对民族语言农业领域数字化资源的空白,汉/民机器翻译技术的不足,民族语言数字化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学习和分析了汉/英/日/德以及欧盟20多个国家之间的语言互译中的先进技术方法,提出了建设农业领域汉/民双语语料,以汉/民农业领域词典为基础的有限领域统计机器翻译技术路线,利用统计的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在民族语言中提取翻译规则,减轻民族语言专家人工分析语言规则的工作强度,提高机器翻译的自动化程度;通过双语模板技术引导解决基层农业生产/文化信息保护服务过程中各项技术的快速、实时、低成本的推广应用以及不同民族(语言)群众的应用技术培训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服务技术以及机器辅助翻译技术的集成应用,解决知识的快速获取与国内以及跨境民族之间农产品流通与市场接轨;通过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和技术服务,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民族语言的保护,促进我国民族地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共同进步。
经过近5年的努力,完成了“多民族语言农业知识处理平台”的研制,以及3万语蒙/维/藏/彝文农业词典,54.8万双语蒙/维/藏/彝文对齐语料库、141万句对语言和翻译模型训练的基础性工作;实现了非标准码到国家/国际标准码的转换处理:同元字符编码到喜玛拉雅字符编码的转换;拉丁藏文转码到传统藏文的转换。
在多民族语言平台的支持下,与农业专家合作,完成了适应内蒙、西藏、新疆地区使用的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等汉/民双语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模板。各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开发适合与本地自然资源的农业专家系统,还可以开发适合与本民族语言的农业专家系统;同时在各地方民委的支持下,分别在巴林右旗、亚东、松潘、哈密、额敏、喜德、美姑7个县建立了蒙、藏、维、彝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点,在加强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探索了民族语言在应用过程中的保护与发展。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李森同志根据国际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提出并推动了少数民族机器翻译标准测评工作的开展。2009年,这项工作第一次被正式列入国家测评序列,计划利用2-3的时间,将蒙/维/藏/测评工作列入国际测评队列。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汉语言文字的能力较低。接受汉语言文字能力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对信息知识技术的接受和使用,影响了信息的接收和共享。李淼同志的工作为民族地区群众保护自己的语言、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也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
3、推动中国科学院与民族地区政府以及院校之间的合作,加快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
在多年的坚守中,李淼同志的工作,赢得了国家民委和民族地区政府的信任。2001年国家民委委托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全面承担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工作。并分别于20似年、2003年、2005年在云南昆明、湖北恩施、云南文山三次召开现场会,推动全国民族地区、民族边境县在“西部行动”、“兴边富民”工程中引进农业信息技术;科学院高技术局、院地合作局,也分别支持李森同志承担了民族地区规模化推广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科技支黔的项目工作。
云南省民委、贵州省民委、四川省民委、安徽省民委、河南省民委、黑龙江省民委、青海省民委、福建省民委、新疆自治区民委、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自治州等政府分别邀请李淼同志协助其地方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工作。李淼同志充分了这些机会,推动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为民族地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经费达到1.23亿元,同时也大大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的速度。
2003年8月,李淼同志应邀在联合国UNDP大会介绍了在民族地区的工作,其主持的云南省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为2003年12月“中国电脑农业”获得世界信息峰会的WorldSummitAward大奖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李森同志所在的安徽省授予其民族团结先进奖。现在,在民族地区只要说到电脑农业,地方群众和政府就会想到中国科学院,想到合肥智能所。
2006年,李淼根据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的联合共建协议的精神,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中国科学院一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的申请,得到国家民委的支持和科学院的批准。该实验室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和中南民族大学为主体,重点围绕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自成立以来分别与内蒙古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等民族院校以及地方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组建了“西南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基地”;与新疆师范大学联合组建了“维语理解与智能农业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
李淼同志的工作,得到了各民族地区专家学者的关注,2008年,在国家民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及各民族院校的支持下,由合肥智能所主持召开了“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研讨会”。到会的70多位国内外学者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入新的理论方法(如机器学习、统计翻译),加快推动民族语言处理的信息化研究工作,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建议。
在与国家民委的联合实验室建设方面,依托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分别设立了汉/蒙、汉/维、汉/藏、汉/彝以及农业信息技术基层培训开放课题,从资金以及技术上给予了民族地区以及院校支持。目前已经有1名博士、3名硕士以联合培养的方式通过毕业答辩,在民族语言处理方面获得了5项软件著作权,在一级学报以及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3篇文章;初步完成了汉/蒙公共测评语料以及方法的设计,汉/维测评工作正在进行中。实验室的相关工作在2008年中科院的新闻网上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