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 经验交流
新疆:立足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实际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日期:2009/06/11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 字号:[ 大 中 小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实际,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做实事、办好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突出成就。
一、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为新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实际,把民族团结作为新疆各族人民生命线,作为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把“三个离不开”作为各族人民的行动准则,在全区广泛、持久、深入地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活动,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在各族人民之间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家喻户晓,在各民族心中深深扎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
二、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充分保障各族人民依法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权利。目前自治区正、副主席中50%为少数民族,地、县(市、区)行政首长86%为少数民族干部,党政机关省级、地厅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占总数的55.36%。
全面推进民族法制建设。截至去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16件,法规性决议决定124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79件,单行条例18件,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法规体系,对保障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保护、弘扬、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各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期间,都能享受到法定节日假期和节日食品供应。在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中,政府通过划拨专用土地、建立专用公墓等予以保障。
三、大力提高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坚持优先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在基础教育阶段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锡伯、柯尔克孜、俄罗斯7种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在部分高校或部分系科,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语文授课或从事科研。把加强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作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一项重要措施,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有 “双语”教育教学班5000个,就读学生人数达15万人。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除在区内各高等院校培养外,采取在内地高校举办新疆民族班和选派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出国留学等各种措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目前,内地新疆高中班扩大到28个城市、50所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到5000人,其中90%以上为少数民族学生。从2004年起,自治区参照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模式在乌鲁木齐等8个城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主要招收边远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去年招生规模达到5000人。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0年全区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目前,已达到34.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2%,是建国初期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10倍;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56%,是建国初期的562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
四、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学的大众民族文化
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经过重点抢救,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的“十二木卡姆”得到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并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07年,全区共有108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事业异彩纷呈。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9个,演职人员4057人。有艺术表演场所26个。近年来,新疆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形式多样化、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节)目。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新疆体育中心体育馆和乌鲁木齐红山体育馆为代表的一大批体育设施建成使用,为全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区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挖掘整理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35项。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各族人民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阵地。
五、大力实施惠民富民政策,让各族人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不同时期各族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千方百计集中有限的资金,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实施扶贫攻坚、改水防病、通电通路、合作医疗、牧民定居等一系列造福各族群众的战略举措,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的生活方式,使新疆各族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2001年—2007年,全区累计解决了208.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40多万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实现了新世纪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农村防病改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925亿元,解决了农村778万人和近300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十五”以来每年实现就业30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突破性进展,劳务输出已成为各族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从2004年起,在全疆地震易发、多发地区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到2007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321亿元,共新建、加固抗震房152.2万户,691万群众住进新居,其中,重点解决了南疆四地州农村贫困户和特困户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