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 经验交流
上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发展
日期:2009-06-15 来源:上海市民宗局 字号:[ 大 中 小 ]
近年来,上海将民族工作纳入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统筹安排,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不断提高解决民族问题、驾驭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的途径和抓手,努力促进民族工作全面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氛围
(一)充分运用法制宣传周平台,广泛宣传民族法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
截至今年,上海已连续13年举办民族宗教法制宣传周活动,这一活动已成为宣传民族法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宣传上海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平台。在今年的法制宣传周活动中,全市共设立咨询宣传点200多个,悬挂横幅标语600多条,展示黑板报1800多块,分发宣传材料3万多份,举办报告会120多场,参与宣传周的市民群众达6万人次;其间,上海市民宗委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抽调19名机关处级干部深入19个区县的街道、乡镇(社区)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讲座,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的社会知晓度得到进一步扩大。
(二)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社区为抓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表彰活动
去年3月31日,上海市民宗委召开大会对全市涌现出来15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镇)”、 85个“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社区”、29名“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进行了命名和表彰,进一步扩大了民族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尔后抽调专人赴12个区县、近20个乡镇街道现场指导开展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社区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基层部门和单位对社区民族工作的认识,调动了各社区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三)以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
33号文件下发后,上海市民宗委迅速组织召开各区县民宗办主任会议和高校、大口民族工作例会,传达文件精神,要求全市各有关方面积极开展自查和监督工作,组成民族平等政策贯彻执行情况调研小组在全市开展调研摸底,重点了解本市在贯彻民族平等政策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各区县、各部门累计召开座谈会30余次,市区民族工作部门走访有关行业和窗口单位及相关省市驻沪办等部门近200个,下发《监督检查情况汇总表》300余份。对全市各行各业在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权益方面所暴露出来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开展宣传工作,提高了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还会同旅游委等部门向全市通报检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宾馆行业举一反三、加强管理,严防违背民族政策和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发生。
二、完善工作机制,维护民族团结
(一)继续深化社区民族工作
从2006年起,上海市民宗委在部分社区实施开展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或社区工作站(党建工作站)设立一个民族服务窗口、在社区中设立一条24小时的少数民族服务和维权热线、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较多的社区设立一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联络站的“三个一”工程,并将其纳入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社区活动内容和考核体系中。2007年,“三个一”工程基本实现了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中心城区社区的全覆盖。通过这一工程的进一步普及,搭建起一个更为全面和良好的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推进“一区一品”的创建活动,鼓励社区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抓住上海特征、区县特点和社区特色,着重在再就业、动迁安置等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探索最符合实际的工作模式,创造各自的民族工作品牌。
(二)完善来沪少数民族的服务和引导机制
积极推广总结各社区、村镇的成功经验,探索来沪少数民族服务与引导的新机制。先后在闵行区龙柏街道、宝山区顾村镇、普陀区长征镇召开了3次城郊结合部社区民族工作联席会议。以“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优者有其荣”为目标,推广思想融通、组织融入、生活融合、关系融洽的“四融”工作法,落实惠民实事,加强和完善来沪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和引导,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在市委组织部,市公安局、粮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拟定了对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实施副食品补贴的初步方案,提出了食用清真食品的老年人养老的工作思路。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联系,把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和纠纷的预防处置与各项城市管理工作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多次派员赴青海化隆、四川黑水等地,加强与流出地政府的沟通与联系,加强源头管理,协助流出地政府做好来沪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进一步实现来沪少数民族群众的有序流动。积极与当地驻沪办事机构协调配合,建立了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机制。
(三)进一步发挥民族团体和骨干人员的积极作用
加强组织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指导少数民族联谊会(以下简称“民族联”)等少数民族团体向社区延伸,向居委会、村委会延伸。目前,市民族联、区(县)民族联、民族联分会(联络组)三级体系已经形成,拥有团体会员单位51个,联络组286个,联络员3000余名,有些区还建立了来沪少数民族的民族联分支机构。组建了由23名回、维吾尔、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志愿者参加的维稳工作志愿者队伍,参与处理相关突发事件。市民族联还与政协民宗办联合开展“阳光育人”计划活动,先后资助贫困大学生共100人次、28万余元。多年来,少数民族团体协助党和政府,在来沪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诉求、子女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一)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德昂族工作
对口帮扶云南省德昂族工作启动以来,上海共投入帮扶资金2232万元,实施45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帮扶项目255个;建设村内道路68.2公里,建安居房481户,农村文化活动室19个,改造、重建和维修小学2所,架输电线路5公里,建蓄水池4个,铺设水管66.8公里,修水利沟渠9.9公里,新建、改造1147口沼气池及其配套圈厕;扶持农户发展茶叶、澳洲坚果、橡胶、八角、竹子等种植业1.46万亩,养殖牲畜5455只(头),举办科技培训1181人次,建立“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农村人才培训学校”和“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青年就业培训基地”。上海市民宗委还动员五大宗教团体、有关区县民宗办,以及上海华翔羊毛衫厂、解放军411医院、上海老凤祥公司等单位对德昂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援助,共捐助帮扶资金632万元,义诊1000余人次,协调安排5名上海志愿者开展支教和支医工作。经过两省市的共同努力,受帮扶德昂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劳动技能得到普遍提高,群众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
(二)落实世博园区、世博村的清真网点总体规划方案
目前,全市19个区县共有清真食品供应网点243家,基本做到清真食品基本供应网点的全覆盖,基本满足穆斯林的饮食需求。上海将在2010年举办世博会,市民宗委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民族宗教工作意见》,拟定了上海世博会清真食品供应工作方案,得到世博局的肯定并纳入了世博局规划、建设及运营筹划中,计划在世博园展馆区内规划设置4处清真网点(近2000平方米),网点应采用多功能、集约化的模式,以快餐为主,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用餐需求;世博村内规划设置1至2处网点(共计400至500平方米);展馆区及世博村清真餐厅和清真网点的建设、运营由世博局统一规划实施,清真货源配送服务统一纳入世博物流体系。
(三)做好汶川援灾区的重建工作
截止去年6月底,上海民族系统为“5·12”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794.3万元,成为建国以来全市民族系统捐赠时间最短、参与面最广、募集资金最多的一次。
三、几点体会
(一)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有力保障。民族工作是上海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并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构筑网络,形成合力是做好上海民族工作的有效途径。民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区、街道、镇(乡)和政法、民政、财贸、卫生等许多部门,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配合。民族工作部门只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善于发挥社会方方面面的优势,实施综合管理,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做好工作。
(三)坚持民族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点。上海是国内率先制定颁布《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和《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的城市,实践表明,民族工作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提升上海城市的国际形象。
(四)坚持以社区民族工作为抓手是做好上海民族工作的立足点。社区具有贴近群众的优势,最能体现民族工作的群体性、社会性、广泛性、及时性,能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1998年以来,上海民族工作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新格局,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每二年召开一次“上海市社区民族工作先进表彰会”,使上海民族工作的基础更牢固,基层工作更扎实,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充分调动发挥社团组织作用是提升上海民族工作活力的着力点。近年来,上海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大力发挥和强化少数民族联合会等少数民族社会团体和社区少数民族积极分子、骨干力量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