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优秀文化是民族和谐的重要文化基础

日期:2012/11/0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通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全面分析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宝贵经验和研究部署等重大决定,我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党和政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最了解我国各民族多样优秀文化对中华精神家园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精神,也就是各民族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不断创造新文明和不断寻找新繁荣的主要前提。

  中华多彩文明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产物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我国各民族在几千年的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也都持续不断地对各民族之间的进一步相互交流、尊重、学习,对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任何力量都替代不了的作用。在东西方文化、边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各民族都应该认识到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血肉联系和历史渊源,用一种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其与各自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保护和尊重各种文化的特色,努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各民族通过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不同程度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现象、文明表现,如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音乐、服装、舞蹈、绘画、图书、建筑技术、宗教文化、医学和各类舞台艺术等,都经历过本民族的艰苦创新和不同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多重考验。所以,他们的文化在本地区基础牢固、影响深远,同时还影响过其他地区、民族甚至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文化并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也是民族文化的本体和主要载体。    

  每一种语言文字都承载了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习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甚至有些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如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通过自己的各种文化载体,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大道——丝绸之路上,为民族文化的交流、社会各界的进步作出过很多贡献。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等,对中亚、中原文化的发展及民族宗族关系也产生过历史性作用。有关这些方面的生动例子在各行各业随处可见,仅民族出版社一家就出版过纪录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字优秀图书近千种,如《藏汉大词典》、《格萨尔》、《藏医药大全》、《汉蒙词典》、《江格尔》、《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十二姆卡木》、《纳瓦依全集》、《阿肯弹唱》、《中朝大词典》、《玛纳斯诗集》等等。这些传承多样文化的大典,凝聚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进步,是绽放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因此,我们少数民族出版人自豪地说,用各民族语言文字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出版事业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我们不能忽视各民族语言文字等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促进地区文明、民族团结和建设祖国边疆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各条战线要努力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寻找一种能够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民族和谐进步相融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时代多彩文化的新模式。

  弘扬、创新和丰富中华文化,必须把“中华文明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产物”作为重要前提和基础。但当前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有差异。某些官员、研究人员和文化工作者中还存在着对于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一体化的担心,如有些同志公开提出“保持、保证56个民族团结发展的第一代民族政策”应该转变成“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的第二代民族政策”。还有些同志担心加大民族宗教工作的交流、提高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比例、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力度会对中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权威性有所影响。

  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大力挖掘民族、宗教文化中的爱国、包容、创新、厚德等精神,弘扬和交流各民族优秀的多元文化,必将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各民族的和谐进步与共同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美好。

  各民族文化既是历史又是当下,我们既要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中更好地体现多样性。所以我们希望,中央和有关部委进一步重视、加强研究、宣传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不要让各民族文化成果和文明现象与中原文明、主流文化相互脱离和对立。

  文化的碰撞是自然的,互补多样共同发展是主题

  各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文化和特色民俗,各民族文化的民族性、纯粹性和多样性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各种文化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文化隔阂在任何文化体系内部都会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走在一起时,可以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广泛对话、互学、互补、共同发展。

  当前很多国家、地区和民族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生活与精神食粮、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碰撞问题。这是很自然的,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民族和谐观来深入研究,用公正、包容、发展的态度去正确认识各民族文化的历史性、碰撞性、互补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与西部文化的发展共识中所产生的“过快推广的双语教育模式”、“生产、城建标准化”和“文化艺术综合化”等问题中,尽管从本质上讲是在强调文化教育建设要服从主流文化,促进融合、加速双语教育,表现凝聚力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但我们不能把边疆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凝聚力与文化独特性,地方生产、生活特色与小康社会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汉语教育等相互对立起来,而必须认识到平衡文化生态以及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的重要性。另外,不能用不严肃和不负责任的行政手段把文化搞成一窝蜂的产业化、标准化、代替化,不能像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搞经济建设,最终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样,丢掉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失去各民族文化塑造人、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保护文化生态平衡是要保护各民族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以丰富繁荣中华文化,而不应该盲目、机械地推广单一语言文字、单一生产生活方式、单一节日装饰、单一教育方式、单一城建模式等。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而言,不能把推进社会文明的恒久动力锁定在仅仅满足人民物质欲望的层面上;不能把美化人格的社会内在动力锁定在表面的、伪权威的研究报告和伪精品的文化产品上。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和更好地解决在城乡建设、教育出版、网络软件、文化艺术、广电影视和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差异和新要求。

  中国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样正在迈向现代化社会,汉语作为我国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它是全国公民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公民掌握了这种能力,可以与其他民族顺利沟通交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发展的机遇。但我们的愿望和想法一定要与一些民族聚居区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如同我们在全国各地推广普通话却不能排斥各地方言一样,我们要尊重各地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还要考虑他们的经济文化基础及遵循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规律,同时也要制定出科学、适用的双语(少数民族在掌握好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学习好汉语,汉族由于生活或工作的需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大纲、编译出权威配套的各类教材、培养出语言和专业知识合格的教师队伍并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目前,这些条件别说在农牧区,就是在许多城镇也还不成熟,所以,认识双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更要以对下一代综合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认识双语教育的长期性。

  认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用多元文化促进它的文明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就是说要尊重地区、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同时要包容他们的历史文化。当前,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和大中型城市举办的国家性文化活动中,也要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要求去解决各民族在相互认同和携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对文化健康发展、推动民族共同进步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央和各地在援疆经济文化教育工作上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根据调研和地方反馈的意见来看,也有影响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积极性的现象。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央和地方付出的努力和送去的温暖真正落到实处。要进一步解决在民族地区开展“加快经济建设”、“加速双语教育”、“促进文化创新”等工作中出现的忽视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民族文化积极作用和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受到本民族和广大社会普遍认同的。这种充满着内在动力的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从中得到幸福和满足,获得喜悦和尊严。让我们更好地相互包容、努力创新,积极向上地去建设我们的家园,使各民族人民共同享受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作者 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 艾尔肯·哈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