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对待西藏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成分

日期:2012/11/0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说起西藏,那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令人陶醉、让人向往。尤其是2012藏历水龙新年电视联欢晚会,更是把璀璨的雪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欣赏迷人的西藏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尽量了解它的全貌。一是不能把西藏民族文化完全等同于藏文化。西藏民族文化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十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谈到西藏的民族文化只说藏文化就是以偏概全,对西藏其他少数民族来讲是不客观的。二是西藏民族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很浓,这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在全国正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际,必须辩证地看待西藏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成分,在遵守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前提下采取审慎的措施,从而积极稳妥地发展当地的民族文化,使雪域各族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的佛教与当地的苯教几经博弈后,终于站稳了脚跟。经过一番适应与改造,形成了藏传佛教,这也是中华文化接纳外来文化并消化成为自己一部分的成功范例。

  总的说来,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都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

  元朝中央政府尊藏传佛教著名人士八思巴为帝师,并因之建立帝师制度,不仅增强了中央对西藏地方所行使的主权管理,还加强了藏、蒙古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同时也使藏传佛教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

  真正让藏传佛教在雪域高原取得地方统治地位的,是清朝前期中央政府对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两大宗教领袖的册封。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藏传佛教两大世系借助中央权威,很快在中央政权的支持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地方政权,同时接受中央所派驻藏大臣的指导与监督。在中央政府有效管辖下的西藏地方政局平稳,这必然有利于西藏民族文化的发展。藏传佛教文化也因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在西藏地方政治和宗教地位的确立而发展到了巅峰。

  新中国成立乃至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一直把尊重西藏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提到政治高度来对待,并在包括西藏在内的各民族地区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新西藏相适应

  藏传佛教文化因藏传佛教而形成,西藏民族文化是典型的宗教文化。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宗教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不可能自动消失。毛泽东思想同样告诉人们,宗教有其与人为善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藏传佛教文化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充实新的内容。

  值得肯定的是,西藏自民主改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民族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藏传佛教文化也融入了时代内容,藏历新年、雪顿节等民族节日和藏戏、宣舞等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研究如何引导藏传佛教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藏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只有强盛的祖国才能给雪域送来幸福安康。对于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西藏来说,引导信教群众追求新生活、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新西藏相适应,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藏传佛教是全国各种宗教中的一种,僧尼是国家公民中的一员。组织僧尼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应有之义,也与藏传佛教“和”的基本教义相切合。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各级政府,近年来为创建和谐寺庙作了很大的努力。驻寺工作组与寺庙管理委员会共商发展大计,僧尼实现养老、社会保险全覆盖,寺庙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僧尼遇到的实际困难得到及时解决,如此等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寺庙和僧尼的关爱与帮助。

  知恩图报是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在西藏的所做所为都是努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宗教界人士特别是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要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述,使其更好地为僧尼服务,为广大信教群众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在西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前西藏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随着跨越式发展的日益推进,西藏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也越发旺盛。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又刺激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在狠抓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街道社区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广大农牧区涌现的农牧民演出队、各地区的文艺团体……让一切能够充实群众精神文化的活动竞相开展。  

  在西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加强基础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从而有利于群众接受先进文化。近年来,国家和西藏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三包”的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但由于陈旧思想的作怪及眼前利益的驱使,一些偏远农牧区的小学入学率仍不能保证。每年挖冬虫夏草的季节,仍有个别小学无法正常开课。不接受基础的教育,不懂得基本的科学知识,不仅当前,以后也是影响农牧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这种现实,西藏自治区从2011年10月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3年的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次活动既深受基层群众欢迎,也有助于推进基层文化的建设。

  总之,繁荣发展西藏的民族文化,既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现,又满足了西藏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既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持久动力,又能使中华文化更具魅力。

(作者 西藏日报汉编部 唐大山)